译文: 困于葛藤缠绕,动摇不安,动辄得悔。有所悔悟,出征则吉。
含义: 困顿至极,如被葛藤纠缠(困于葛藟),处境危险不稳(于臲卼),行动易生悔恨(曰动悔)。但若深刻反省(有悔),果断行动(征吉),可获吉祥。象征困极思变,悔中求进。
上六故事:
困明的冤屈得以昭雪,庞涓倒台,朝野震动。新君感念其忠贞与才华,下诏授他以高位——官拜御史大夫,秩比二千石,掌监察百官之权。昔日囚徒,今朝重臣,困明身着崭新的朱紫官袍,立于朝堂之上,百官侧目,或敬佩,或忌惮。
然而,高位并非坦途。
魏国朝堂,历经庞涓多年经营,虽首恶已除,但其党羽余孽未清,盘根错节。更有其他权贵势力,见庞涓倒台,纷纷蠢蠢欲动,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整个庙堂,如同一片被无数葛藤缠绕的密林,看似繁盛,内里却纠缠窒息。
“困于葛藟。”
困明便深陷这片“葛藟”之中。
他上任之初,满怀壮志,欲大刀阔斧,整饬吏治,一扫朝中积弊。他依据《刍荛论》中所陈之策,接连上书,建言削减冗官、核查田亩、平反冤狱、减轻赋税。
起初,新君颇为支持,他的几项提议得以推行。
但很快,无形的阻力便从四面八方涌来。
他的奏疏,在尚书台被无故拖延;他举荐的清廉官员,遭各方势力联手打压;他查办贪腐的案子,总在关键时刻线索中断,证人翻供。
更让他心寒的是,一些昔日曾同情他、甚至暗中帮助过他的清流同僚,在触及他们背后势力利益时,也变得态度暧昧,言辞闪烁。他曾亲耳听见两位官员在廊下低语:“困明大人虽刚正,却也太过急切……如今这局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于臲卼。”
他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每一次上朝,每一次议事,都如同行走在悬崖边缘。无数双眼睛在暗处盯着他,等待他行差踏错。弹劾他的奏章,也开始零星出现,指责他“操之过急”、“沽名钓誉”、“结党营私”。
他甚至察觉到,自己府邸周围,似乎总有陌生的面孔在徘徊。是监视?还是……更坏的打算?
一种深沉的无力感,攫住了他。
这比他当年在诏狱中面对黑暗孤寂,比他在荆棘丛中承受皮肉之苦,更加令人窒息。那时,敌人是明确的,困境是外在的。而如今,敌人隐匿在暗处,困境源于他赖以立足的朝堂本身,源于这无处不在、却又难以名状的“规矩”与“关系”。
一日深夜,御史大夫府书房。
烛火摇曳,映照着困明疲惫而凝重的面容。案几上,堆满了待处理的公文和弹劾他的副本。
他放下手中的笔,揉了揉胀痛的额角。
“难道我错了?”他对着空寂的书房,低声自问,“扳倒庞涓,并非终点?这看似清明的朝堂,实则是另一个,更精致的囚笼?”
归隐的念头,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浮现在他脑海。
若能抛却这身官袍,回到桑梓里,哪怕只是耕读教子,了此残生,是否也好过在这泥潭中挣扎,动辄得咎?
“曰动悔。”
他若辞官,是对是错?会不会被视为畏惧退缩,辜负了那些因他而重见天日的冤屈者?会不会让那些寄望于他的寒门士子和底层百姓,再次心寒?
他若留下,继续强硬推行改革,会不会引发更大的反弹,甚至导致朝局动荡,反而害了百姓?会不会让自己和身边人,再次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动辄得悔!无论进退,似乎都充满了悔恨与风险。
他起身,踱步到窗前。夜空无月,只有几颗疏星,在浓厚的云层间时隐时现。
他回想起诏狱中那三年。那时,他一无所有,唯有内心的光明。他凭借着对正道的坚守,熬过了漫漫长夜。
他又回想起返乡途中,被困于金车之侧,他选择绕道缓进,最终抵达大梁。
“困极在心,非在境。”一个声音在他心底响起,如同破开乌云的星光,“昔日我能于至暗中守心,今日为何竟被这官场葛藤所困?”
这些纠缠的葛藤,这些动摇的地位,这些行动的悔恨……其根源,并非外在的困境,而是自己内心是否依然坚定,是否被这高官厚禄、名声地位所束缚,失去了最初的那份纯粹与勇毅!
“有悔。”
深刻的悔悟,如同清泉,洗刷着他内心的迷茫与焦躁。
他悔的不是自己为民请命的初衷,而是策略上的刚猛,是心态上的急切,是险些被这“葛藟”同化,忘记了“以柔克刚,以缓济急”的智慧。
葛藟可斩!臲卼可平!
需要的不是退缩,也不是蛮干,而是更智慧、更坚定、更贴合实际的行动!
他重新坐回案前,目光恢复了往日的清澈与坚定。
他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开始更深入地研究朝堂格局,分辨哪些势力可以争取,哪些矛盾可以利用。他重新梳理改革方略,将宏大的目标,分解为一步步可操作、阻力较小的具体措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