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初具规模的炎黄-纽约基地码头上,马小云最后一次环视这片被他亲手改变了面貌的土地。十天的光阴,如同被施了加速的魔法,将纯粹的原始荒芜,点化成了一个充满希望与秩序的文明前哨。海风依旧带着大西洋的咸润,但其中已然混合了新鲜木材的清香、夯土的醇厚气息,以及营地炊烟那令人安心的人间味道。一种混杂着疲惫、成就与强烈使命感的情绪在他心中激荡。时空的错位感并未完全消失,但已被一种创造的实在感所取代。
这十天,是分秒必争、与时间赛跑的十天。他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坚不可摧的物资核心。选址在距离海岸线不远的一处略高且干燥的平地上,一座地基深厚、结构坚固的巨型仓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它的墙体是特制的合金板材,能抵御极端天气与岁月的侵蚀;屋顶铺设着吸收阳光的奇异材料,为仓库内部提供基础的照明与能源。这座银灰色的建筑,像一个从天外降临的钢铁堡垒,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最醒目、最令人心安的坐标。
仓库落成之日,便是神迹展现之时。马小云屏退左右,独立于那巨大的闸门之前。当沉重的闸门缓缓升起,他心神沉入那深邃无边的系统空间。紧接着,一场无声却震撼人心的物资洪流,开始了它精准无比的倾泻。
首先是生命的基石——粮食。一袋袋真空封装、防腐防潮的稻米、麦子、玉米,如同金色的瀑布,奔流而出,又仿佛被无形的手精确码放,转瞬间堆砌成巍峨的谷山。紧随其后的,是成箱的压缩干粮、军用罐头、营养合剂,它们体积小、能量高,是开拓初期最可靠的保障。食盐、白糖、食用油、各种调味品……这些在现代社会微不足道的物品,在此刻却是维系人体机能、提升生活品质的战略资源。
粮食的洪流尚未完全停歇,工具的浪潮便已涌来。锃亮的钢锹、十字镐、斧头、锯子、锤凿,被分门别类地放置在特制的货架上,锋刃在从通气窗透入的光线下,闪烁着冷冽而诱人的寒光。它们是征服这片土地的利爪与獠牙,是劳动者手臂的无限延伸。
建筑材料区则预示着未来的蓝图。标准化的预制构件、高强度合金梁、防水隔热板材、大量的水泥与钢筋,整齐林立。它们沉默不语,却仿佛已勾勒出未来房屋、工坊、乃至城墙的骨架。
医疗区的设立,更是给了所有拓荒者一颗定心丸。从基础的消毒酒精、止血纱布、抗生素,到更复杂的手术器械、便携诊断设备、常见疾病药物,一应俱全。这不仅仅是一个药房,更是一个能够应对大多数伤病的微型战地医院。
最后,是关乎长远未来的希望之种——各类经过系统优化、适应本时空水土的高产农作物种子。小麦、水稻、土豆、南瓜……它们被小心地存放在恒温恒湿的特定区域,等待着被播撒进这片肥沃的土地,孕育出滋养一个文明的累累硕果。
整个过程庄严肃穆,马小云如同一位沉默的造物主,用意念指挥着这场物质的交响乐。当仓库最终被填满,闸门缓缓落下时,这里已然成为了一座拥有无限可能的宝库,是这支孤军深入异世的炎黄族群,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绝对命脉。
然而,马小云深知,再庞大的物资堆砌,若没有人的有效组织与沟通,也终将是死物。他与这个时代的原住民——无论是北美的阿尔冈昆诸部,还是未来将要面对的南美诸多印第安文明——之间,横亘着一条比大洋更宽阔的语言鸿沟。无法沟通,就意味着误解、冲突、乃至战争。因此,在仓库建设的同时,另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语言灌输。
他利用系统的强大功能,并非采用耗时漫长的传统教学,而是一种近乎魔法的信息直接植入。他召集了所有的先遣军士兵和精选出的劳动者代表,让他们依次进入一个临时搭建的、充满柔和光芒的感化院内。
在室内,系统能量被调动,化作无形的知识流。马小云站在控制核心,如同一个文化的总枢纽。他首先将北美东部沿海地区最主要的通用语——一种基于阿尔冈昆语系,并融合了周边部族常用词汇的贸易语言的基础语法、核心词汇、日常会话,乃至重要的文化禁忌与交际礼仪,打包成清晰的信息包,直接烙印在受训者的大脑皮层深处。战士们不仅瞬间理解了你好、朋友、交易、危险等词汇的发音和含义,甚至能本能地感受到这些词语背后所承载的部族文化与思维习惯。
紧接着,是针对南美大陆的预前准备。基于系统对未来的推演和数据库中的古老语言资料,马小云选择了印加帝国的官方语言克丘亚语,以及沿海地区一些重要部族的语言要素,进行了同样的灌输。这使得这批先驱者尚未踏上南美的土地,便已掌握了打开那片神秘大陆的第一把钥匙。
这个过程并非全无痛苦,信息流的冲击会让受训者感到短暂的眩晕与头痛,但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一天之内,一批能够磕磕绊绊却准确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语言专家”便被批量制造出来。他们走出传导室时,眼中还带着一丝对新知识融入的迷茫,但很快,尝试性的发音和对话练习便开始在营地中响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