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量子信息专家在研读了“乾穹”理论架构报告后,沉默良久,对旁边的同事说:“老李,我们之前争论了好几年的分布式纠错路线问题,看了这份报告,我觉得可以休矣。这小子……不,张诚博士,他指出的这条路,很可能就是未来二十年的主流方向。这份贡献,一个博士学位?我看给个教授头衔都绰绰有余!”
评审会场上,类似的感慨层出不穷。所有的质疑,在张诚那坚实、深刻且极具开创性的成果面前,都烟消云散。评审结论高度一致:张诚的研究工作,完全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的博士学位授予标准,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甚至远超常规要求。
与此同时,十三校的校办、研究生院、法学院等部门紧密协作,以最快的速度草拟并确认了《关于联合授予张诚同学理学博士学位的特别决议》及相关法律文件。文件明确,此次授予是基于张诚“在数学物理、量子信息及交叉学科领域取得的系列突破性、奠基性原创成果,及其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乾穹’工程中做出的决定性理论贡献”,授予其“理学博士学位”(方向可涵盖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学位由十三校共同盖章、联合授予,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和学术权威性。这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联合学位”的先河。
决议迅速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高层对此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与绿灯,认为这是打破常规、激励创新的有力举措,完全符合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精神。
史无前例的特殊“答辩”与授予仪式
一切准备就绪后,一个由十三校联合组成的、规格高到令人咋舌的“博士学位授予委员会”正式成立,并由委员会出面,正式向张诚发出了通知。
这一次,地点没有选在任何一所大学的常规答辩教室,而是设在了清华大学一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庄重典雅的礼堂。这里曾见证过无数学术大师的足迹,今天,它将见证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仪式低调而隆重。没有邀请媒体,到场者仅限于十三校的校长或学术委员会主席、部分参与评审的资深专家、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少数观察员。会场布置得简洁而肃穆,正前方悬挂着联合授予单位的校徽(虚拟设定为一种联合标识),气氛凝重。
张诚在一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步入礼堂。他依旧穿着合身的浅色衬衫和深色长裤,面容平静,步伐沉稳。面对台下那一位位平时只在新闻或学术期刊首页上见到的、堪称中国学术界泰山北斗的人物,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慌乱,只有一如既往的清澈与专注。
这并非一场传统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因为张诚的“论文”,是他已经公之于众并经实践检验的系列成果。委员会主席,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院院士,用浑厚的声音开场:
“张诚同学,今天,我们十三所高校汇聚于此,并非为了考核,而是为了确认与致敬。我们旨在通过一个庄重的学术仪式,共同确认您在基础研究和国家重大工程应用中所取得的、已达到博士学位水平的卓越学术成就。请您就您已在摩尔超晶格非交换几何理论、量子纠错码及‘乾穹’工程分布式量子计算理论架构方面的核心工作,做一个简要的综述,并阐述您对未来相关领域发展的思考。”
这更像是一场学术报告会,一场面向国内最顶尖专家群体的、对其过去工作的梳理与对未来方向的展望。
张诚微微颔首,走到讲台前。他没有准备花哨的PPT,只在白板上写下了几个关键公式和概念框图。他的讲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精准。从非交换几何的数学之美,到其在解决具体物理问题时的强大威力;从量子纠错的基本原理困境,到“量子大脑”范式的提出与实现路径;从“乾穹”工程遇到的具体瓶颈,到层次化异构编码与分层控制理论的构建……他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战略家,在沙盘上推演着自己指挥过的经典战役,举重若轻,洞若观火。
期间,台下的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些极其深刻、甚至堪称尖锐的问题,有些是出于深入了解的渴望,有些则带着一丝最后的、对如此年轻头脑的试探。但无论问题多么刁钻,张诚总能迅速理解其核心,并以更精妙的数学语言、更清晰的物理图像或者更具启发性的思路予以回应。他的回答,不仅解答了疑问,往往还能引申出新的、值得深入探讨的方向。
一场原本可能充满紧张感的“答辩”,在他的主导下,竟变成了一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台下原本还带着些许审视目光的学者们,眼神逐渐变成了纯粹的欣赏、赞叹乃至钦佩。
问答环节结束,委员会成员退场进行了短暂的闭门评议——尽管结果早已毫无悬念。很快,他们重新回到会场。
委员会主席,那位老院士,手持一份精美的、印有十三校联合标识的学位授予决定书,神情庄重地走向台前。全场肃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