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开口的是让-皮埃尔·塞尔,他的声音苍老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我仔细审查了基础定义,特别是‘时间τ’与谱系演化的对应关系。虽然框架极其新颖,但其逻辑是自洽且严格的。在我的专业判断范围内,未发现根本性错误。”
皮埃尔·德利涅接着说道:“我同意塞尔的观点。代数几何部分的构建是扎实的,甚至可以说是开创性的。这篇论文的价值,可能远超证明黎曼猜想本身。它提供了一个审视数论与几何关系的全新范式。我支持发表。”
米哈伊尔·格罗莫夫言简意赅:“几何直觉告诉我,这条路是通的。框架优美,结论震撼。我同意。”
罗伯特·朗兰兹:“它与我毕生致力的纲领精神相通,但路径更为直接和统一。我认为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工作。强烈建议发表。”
约翰·米尔诺、西蒙·唐纳森、约翰·汤普森均从各自领域肯定了论文的严谨性与创新性,表达了支持的态度。
丘成桐总结道:“我尝试了多种方式去寻找反例或矛盾,但都失败了。证明链的坚固程度令人惊讶。考虑到其无与伦比的重要性,我认为《数学年刊》应当以最快速度、将其公之于众。毫无疑问,支持发表。”
马克西姆·孔采维奇和安德鲁·怀尔斯也最终表达了他们的认可。怀尔斯尤其感慨地说道:“我理解证明这样一个难题所需要承受的压力和所需的智慧。张诚的工作,不仅解决了问题,更是开辟了一个时代。作为同行,我表示最高的敬意和完全的赞同。”
全数通过。
没有欢呼,没有激动,屏幕上的十张面孔,是一种共同见证并参与了一段伟大历史后的、深沉的平静与肃穆。他们知道,自己刚刚共同为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投下了赞成票。
威廉姆斯主编深吸一口气,郑重宣布:“根据特别评审委员会的一致决议,《数学年刊》正式决定,接受张诚研究员的论文《基于历史层积动力学框架的黎曼猜想证明》。”
此岸,炎夏中的静水流深
就在大洋彼岸的智慧殿堂进行着终极辩论的同时,位于风暴眼中心的中国北京,却呈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平静。
时值七月盛夏,酷热难当。但在京郊那栋绿树环绕的别墅内,以及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那间熟悉的307办公室里,气氛却如同深潭静水。
张诚在这两个月里,过着一种近乎“隐士”般规律而低调的生活。他严格遵守着作息时间,不再进行高强度的原创性思考,仿佛将那场关于黎曼猜想的惊天战役彻底封存。
他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之前确立的“信息-物理交叉基础”与“新材料设计探索”的宏观思考与文献梳理中。这些工作更像是悠闲的“散步”,而非“冲锋”。他阅读着不同领域的文献,在笔记上记录下零星的灵感,任由思维在不同的知识领域间自由徜徉,为下一阶段的探索积蓄着能量。
更多的时候,他应教育部和十三校联盟的邀请,前往国内几所顶尖高校进行讲学和交流。在清华园的荷塘月色旁,在未名湖的博雅塔下,在复旦光华楼的教室里,在浙大启真湖的微风里……他不再是那个攻克世界难题的“神童”,而是回归到一位“教授”的角色。
他的讲课,依旧深入浅出,逻辑清晰。他不再局限于数学,而是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涉猎理论物理、信息科学甚至材料学的前沿概念。他不会直接讲授黎曼猜想(此事尚在严格保密阶段),但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对基础概念的深刻剖析、以及那种跨越学科壁垒的宏大视野,依旧让台下的学子与青年教师们受益匪浅,如痴如醉。
他与学生们的互动平和而耐心,解答问题时,目光中带着鼓励。在许多年轻学子的心中,他不仅仅是偶像,更是一座照亮前行道路的灯塔。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激励——看,知识的疆域可以如此广阔,思维的乐趣可以如此深邃。
中科院院长和孙明翰所长,在得知张诚已经将论文投稿后,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与智慧。他们深知此事千钧之重,在最终结果出来之前,任何外界的干扰或过度的关注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他们与张诚保持着默契,绝口不提审稿事宜,仿佛那篇可能震动世界的论文从未存在过。
他们偶尔会通过赵伟,间接了解张诚的近况,得知他状态平稳,生活规律,便感到十分欣慰。两位老人私下里也会通电话,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期盼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但更多的,是对张诚那份超越年龄的沉稳的绝对信任。
“院长,看样子,张诚这孩子,心静的很啊。”孙院士在电话里对院长说。
“嗯,静得好啊。”院长感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能有这份静气,无论结果如何,他未来的成就都不可限量。”
他们按捺住内心的波澜,如同最有耐心的渔夫,安静地守在岸边,等待着大洋深处最终传来的消息。所有的应对预案都已反复推敲,只待那决定性的时刻到来。
国内的学术界,表面上一如既往。学者们忙于自己的研究,学生们享受着暑假或准备着新的学期。关于张诚可能挑战黎曼猜想的消息,被严格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并未扩散。偶尔有嗅觉敏锐的学者从国际同行那里听到一丝风声,询问到中科院或几位知情人那里,得到的也只是礼貌而模糊的回应:“张诚研究员一直在进行他的理论研究,具体进展不便透露。”
于是,在2006年这个异常炎热的夏季,中国科学界的核心层,呈现出一种外松内紧的奇特状态。表面上,是盛夏的慵懒与按部就班;内里,却是一场足以重塑科学史的事件在悄然酝酿。
所有人都在这场漫长的等待中,保持着最大的耐心与定力。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等待的,或许不仅仅是一篇论文的审稿结果,更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在科学征程上,可能迈出的最坚实、最辉煌的一步。
盛夏的阳光,灼热而明亮,静静地照耀着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仿佛也在等待着,那一声注定要响彻寰宇的惊雷。
喜欢重生之学神的黑科技系统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重生之学神的黑科技系统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