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茹河的晨雾裹着海盐与青花的清润,漫过里斯本贝伦塔旁的古港口遗址,钻进郑和船队当年与葡萄牙航海家合作的航海仪工坊。林晓星攥着迭戈手绘的羊皮地图,指尖划过“香瓷航海仪窖藏”的葡萄牙语标注,脚下的青石板缝隙里,嵌着的青花瓷屑与黄铜刻度粒在晨光中闪着细碎光泽——当地考古队员说,这些是“航海者的刻度”,六百年前郑和船队与葡萄牙工匠共同打造香瓷航海仪时,残片便随仪盘碎渣落在了工坊周围。“那座紧邻贝伦塔的石砌作坊,就是当年的航仪联合工坊!”向导指着远处映在河中的建筑,墙面上还残留着青花星图与黄铜刻度交织的纹饰,与贝伦塔的航海图腾相映成趣。
张斌用软毛刷清理工坊中央的航海仪校准台,一块带着圆形刻度的瓷片从台缝中滑落。苏婉清立刻启动光谱仪,屏幕上同步跳出德化白瓷胎、泉州青花釉、桑给巴尔肉豆蔻粉、印度红赭石彩绘、波斯蓝釉、伊斯兰几何纹、斯瓦希里乌木榫印、马达加斯加红木胶痕、马斯喀特荧光釉、巴林珍珠银纹、吉达椰枣木镶边、埃及莎草纸纹、拜占庭鎏金层、穆拉诺琉璃粒、安达卢西亚花丝银纹的特征峰值,最精妙的是,瓷片表面刻着葡萄牙航海星盘的精准刻度,刻度间隙用青花绘着“郑和宝船与卡拉维尔帆船共测星象”的微型图案,边缘嵌着黄铜定位榫头。“是‘星盘纹香瓷刻度盘残片’!”她将残片举向特茹河,阳光穿透瓷釉与刻度,可见盘心绘着北天极星图,盘背刻着葡萄牙语“航标”与中文“指南”的对照字样,“这是郑和船队与葡萄牙航海家的智慧结晶,集齐十五国工艺,藏着‘瓷仪共生’的航海工艺精髓!”
“你们在找郑和的‘香瓷航海仪’吗?”一个穿葡萄牙传统航海棉服的少年从工坊的黄铜熔炉旁走出,胸前挂着青花刻度嵌黄铜的星盘吊坠,吊坠的刻度工艺与残片的星盘刻度完全一致。“我叫曼努埃尔!”少年晃了晃手中的刻度校准尺,“我爷爷是里斯本的守藏人,他说我们葡萄牙的祖先,曾用‘青花刻度嵌铜法’将星盘纹刻在香瓷上,既保留瓷的稳定又显金属的精准,还在盘沿刻葡萄藤纹祈福航船平安归航。”他领着众人来到工坊旁的航海仪作坊,架子上摆着一排青花嵌铜的航海仪仿品,仪盘的星图刻度与残片工艺如出一辙,校准后能精准对应北天极方位。
哈立德摸着作坊墙角的釉料缸,缸壁上刻着葡萄牙语、西班牙语与中文的“航瓷记”:“这是当年调制刻度釉的缸,你看缸底的香料残留,是桑给巴尔肉豆蔻与里斯本贝壳粉的混合,肯定是郑和船队的工匠与葡萄牙航海匠共同调配的配方。”马可(此前角色)蹲在一旁观察星盘模具:“这是葡萄牙传统的‘星盘刻度工艺’,用黄铜针在瓷面刻出精准刻度,再填青花釉加固,和威尼斯琉璃的精准塑形逻辑有相通之处!”卢卡(此前角色)立刻掏出琉璃工具:“我可以用穆拉诺琉璃吹制‘荧光星点’,嵌在刻度间隙,既能辅助夜间校准又呼应荧光釉,让航海仪昼夜可用!”
“我爷爷藏着一本《香瓷航海仪工艺录》!”曼努埃尔跑进作坊内屋,抱着一本用皮革与船帆布装订的古籍出来,书页间夹着干枯的海藻,上面用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中文对照绘制着工艺图谱,首页画着郑和与葡萄牙航海家共调香瓷航海仪的场景,旁注“永乐二十年,仪成于里斯本”。曼努埃尔指着其中一页:“这是‘青花刻度嵌铜法’,要先在香瓷盘坯上用黄铜针刻星盘刻度,填青花釉后烧制,再嵌黄铜定位榫头校准,最后用波斯蓝釉混合贝壳粉做封层,烧窑时在窑内放特茹河的海盐,让釉面带着航海的咸润光泽。”
临时修复工坊就设在作坊的航仪校准台前,曼努埃尔教林晓星和迭戈刻制星盘刻度:“刻度误差不能超过半分,黄铜针要垂直瓷面,北斗七星的刻度要与北天极精准对应,这样航海仪才能准确导航。”阿米尔用撒马尔罕的松石粉调和蓝釉,给残片补画缺失的星图纹;穆罕默德将卢卡制作的荧光星点嵌在刻度间隙,用金缮工艺密封琉璃与瓷的衔接缝;林晓星负责补绘釉下“双船测星”微型图案,确保青花纹与荧光釉、花丝银纹自然衔接;曼努埃尔则在盘沿刻葡萄藤纹,复刻航海祈福工艺。“刻度刻制要趁瓷坯半干时进行,”曼努埃尔握着林晓星的手调整黄铜针角度,“就像航海家测星象的精准,刻度与瓷面要毫厘不差才显共生之美。”
修复到午后,难题出现了:青花刻度在烧制后出现细微晕染,导致星盘刻度精准度下降,且黄铜榫头与瓷盘的衔接处因海水腐蚀残留出现松动。“《香瓷航海仪工艺录》里说‘贝壳粉固刻法’!”苏婉清突然指着古籍的批注,“要把特茹河的贝壳磨成细粉,混合青花釉填刻刻度,既能防止晕染又能增强刻度清晰度;用红木胶混合黄铜粉调制粘合剂,加固榫头与瓷盘的衔接,还能防海水腐蚀!”曼努埃尔立刻跑去特茹河岸边采集贝壳,卡里姆帮忙研磨贝壳粉,林晓星负责重新填刻刻度,阿米尔则用特制粘合剂加固黄铜榫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