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琅琊郡(今山东临沂一带)糜氏家族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望族。不同于当时依靠门阀世袭的世家大族,糜家发家始于商业,凭借世代经营海盐、丝绸生意,积累下 “赀产巨亿” 的财富,家中僮仆食客多达万人,在徐州一带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我们故事的主人公糜夫人,便诞生在这个富甲一方却又心怀天下的家族中。
糜夫人的父亲早逝,家族事务由兄长糜竺、糜芳打理。糜竺为人宽厚仁善,不仅擅长经商,更兼具名士风骨,曾被徐州牧陶谦举荐为别驾从事,是陶谦麾下重要的辅佐者;弟弟糜芳虽稍显急躁,却也颇有武勇,常年负责家族的护卫事务。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糜夫人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 她不仅精通琴棋书画、女红针织,更在兄长们的耳濡目染下,对天下局势有着远超普通女子的认知。
史书中虽未明确记载糜夫人的生卒年份与具体名字,但从零星史料推测,她出生于公元 175 年前后,正值东汉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彼时,黄巾起义刚刚平定,地方豪强割据势力却趁机崛起,董卓乱政、诸侯讨董等乱世序幕正缓缓拉开。琅琊郡虽暂时远离战火中心,却也时常面临流民涌入、盗匪滋扰的困境。年少的糜夫人常常站在家族宅院的高楼上,看着远方迁徙的流民与戒备的士兵,心中早早埋下了对乱世的忧虑,也悄然铸就了她坚韧、果决的性格。
糜竺对这个妹妹十分疼爱,却从不将她当作温室中的娇花。每当家中商议事务,若糜夫人恰好在场,糜竺总会主动询问她的看法。一次,糜家商议是否要资助周边受灾的百姓,有人担心此举会耗费过多财力,糜夫人却轻声说道:“乱世之中,财富如浮萍,唯有民心才是根基。今日我们助百姓渡过难关,他日百姓才会在危难时护佑家族。” 这番话让糜竺深感欣慰,也让族中众人对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刮目相看。
公元 194 年,徐州牧陶谦病重,临终前将徐州托付给前来投奔的刘备。消息传到琅琊,糜竺第一时间意识到,刘备虽出身寒微(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实则早年以织席贩履为生),却素有仁名,且麾下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或许是能在乱世中安定徐州的人选。他当即决定亲自前往下邳(今江苏邳州)拜见刘备,而此时 20 岁左右的糜夫人,也在兄长的安排下,随家人一同前往下邳,这是她与刘备的第一次相遇。
初次见到刘备时,糜夫人便被这位 “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 的枭雄所吸引。彼时的刘备虽已过不惑之年(公元 194 年刘备 34 岁),却因常年征战显得有些沧桑,但他待人谦和,言谈间尽显仁德与抱负。而刘备见到糜夫人时,也被她的端庄秀丽与沉稳气质打动 —— 不同于寻常世家女子的娇柔,糜夫人眉宇间带着一丝英气,与人交谈时条理清晰,对徐州的民生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这次相遇,为两人日后的姻缘埋下了伏笔。
刘备接管徐州后,虽有糜竺、陈登等当地名士辅佐,却也面临着周边诸侯的觊觎。公元 196 年,吕布趁刘备率军攻打袁术之际,偷袭下邳,俘获了刘备的妻子(非糜夫人)与部曲家眷。刘备被迫退守海西(今江苏灌南一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 军中粮草断绝,士兵们甚至到了 “饥饿困踧,穷饿侵逼” 的地步,不少人因饥饿倒毙在路上。
就在刘备濒临绝境之时,糜竺再次伸出了援手。他不仅将家中的万余斤粮食、两千匹丝绸悉数捐赠给刘备的军队,更做出了一个震惊众人的决定:将自己的妹妹糜夫人嫁给刘备为妻,同时将家中的两千名僮仆编入刘备军中,以增强刘备的兵力。这一举动,无疑是将整个糜氏家族的命运与刘备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 若刘备日后失败,糜家必将面临灭顶之灾。
对于兄长的安排,糜夫人没有丝毫犹豫。她深知,此时的刘备需要的不仅是物资与兵力的支持,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与精神上的慰藉。在海西简陋的军营中,糜夫人与刘备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没有奢华的仪仗,没有丰盛的宴席,只有几张简陋的桌椅,以及刘备麾下关羽、张飞等将领的见证。婚礼当天,糜夫人亲手为刘备缝制了一件棉衣,轻声对他说:“夫君不必为眼前的困境忧虑,妾与兄长愿与夫君共渡难关,他日定能重整旗鼓。”
婚后的日子,是糜夫人随刘备漂泊生涯的开始。刘备在海西稍作休整后,为了生存,不得不向吕布求和,吕布归还了刘备的妻子(后该妻子下落不明),并允许刘备驻守小沛(今江苏沛县)。糜夫人便随刘备一同前往小沛,开始了在小沛的生活。
在小沛的两年间,糜夫人展现出了她贤内助的特质。她不仅将刘备的府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时常关心军中士兵的家眷 —— 每当士兵家中有困难,她总会从自己的嫁妆中拿出财物接济;士兵们受伤,她也会亲自带着医药前去探望。久而久之,军中上下都对这位糜夫人敬重有加,刘备的威望也在小沛日益提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