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勋:陶唐之风,德润千秋
一、历山云起:细微之处见民心
春阳初绽,柔和的光线如缕缕金丝,透过斑驳的云层,洒落在历山那层层叠叠的梯田之上。放勋屹立于历山之巅,身姿挺拔,恰似一座沉稳的山峰。他身着简朴的麻布衣袍,青铜冠冕上的流苏垂落在肩头,随着微风轻轻摇曳。此时,新播下的粟种刚刚覆上一层薄土,散发着泥土独有的腥气,混着草木新芽那淡淡的清苦气息,弥漫在空气中。
不远处,几个农人正蹲在田埂边,激烈地争论着什么。他们的声音顺着风,断断续续地传进放勋的耳际。放勋身后的伯益,身着同样朴素的衣衫,见此情景,忍不住轻轻拽了拽放勋的衣袍,眼神示意随行的巫祝上前去传达首领的旨意,然而,放勋却伸手轻轻按住了伯益的手腕。
“让他们说。”方勋的声音轻柔得如同山间微风,几不可闻。他微微俯身,青铜冠冕上的流苏顺势扫过田垄。放勋的思绪,不禁飘回到儿时,想起母亲那双因常年握耒耜而布满老茧的手,那掌心的老茧,比这田埂上的石子还要坚硬粗糙。
争论的是两个年轻的农人。其中一个坚持认为,应该按照去年的老法子引水灌溉,这样稳妥且舒适。而另一个后生,却涨红了脸,激动地比划着,坚持要在山腰挖一条新渠。“去年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老渠根本不堪重负,差点就冲垮了西坡的田!”后生情绪激动,手中紧紧握着木耒,用力地在地上划出一道道深深的沟痕,“要是今年再遭遇那样的暴雨发大水,咱们的田可就全毁了!”
“挖新渠谈何容易,那可是要动三户人家的地啊!”年纪稍长些的农人,气愤地将草帽往地上狠狠一摔,露出被烈日晒得黝黑发亮的额头,“放勋大人定下的规矩,岂是能随意更改的?”
方勋听着他们的争论,嘴角忽然泛起一丝淡淡的笑容。他缓缓弯腰,从田埂上拾起一块棱角已被雨水磨得圆润的青石,在手中轻轻掂量着,目光温和地看向两个农人,问道:“去年那场暴雨,到底冲毁了多少亩田?”
两人猛地一愣,万万没想到这位平日里常穿着布衣在山间巡查的首领,竟会主动与他们搭话。后生反应迅速,赶忙抢先回答:“回大人,西坡整整十二亩田被冲毁,还有三户人家的窑洞,也塌了半边。”
“那这三户人家,如今又住在哪里呢?”方勋继续追问。
“……他们现在挤在东边的窑洞里,勉强住着。”后生的声音不自觉地低了下去。
放勋轻轻将青石放在两人中间的田埂上,神色平静而沉稳,说道:“你们看这块石头,去年它还在崖边,今年却滚落到了这里。山水的走向,比人更懂得如何顺势而为,它要流淌的路径,人是很难强行阻拦的。”说着,他俯下身,用手指在泥地上认真地画起来,从山腰的泉眼开始,一路画到西坡的沟壑,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水流图,“新渠可以从这里绕个弯,如此既能避开陡坡,又能顺利浇灌那十二亩田地。至于那三户人家被占用的土地,我会让伯益带领族人,帮他们去开垦南坡的荒田。我去过南坡,那里的土壤肥沃,比这儿的土肥上三倍不止。”
两个农人听着方勋的话,惊讶得张大了嘴巴,一时竟说不出话来。放勋已然蹲下身子,用手掌仔细地丈量着泥土的湿度,敏锐的目光忽然停留在梯田边缘几株不起眼的植物上,问道:“这是苦苣吧?”
“是呢,大人。荒年的时候,这苦苣能当粮食吃。”农人赶忙回答。
“让巫祝把这个记下来,下次部落集会的时候,教大家都辨认辨认。”放勋站起身,轻轻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眼神坚定地看向两人,“水渠的事,三天后我会再来查看。”
下山的途中,伯益忍不住心中的疑惑,开口问道:“首领,不过是几亩田地的小事,您又何必亲自……”
放勋打断了伯益的话,目光深邃地掠过山脚那袅袅升起的炊烟,缓缓说道:“历山住着三百户人家,每户人家心里都有一杆秤,这秤衡量的并非粮食的多少,而是在看我们这些当家人,有没有把他们的生计和冷暖真正放在心上。”他忽然停下脚步,抬头望向东南方的天空,那里正有乌云悄然聚集,神色凝重地说:“去年冬天雪下得少,依我看,今年恐怕会有大旱。你去通知各部落,让他们都储足雨水,多挖几眼井,以备不时之需。”
伯益顺着放勋的目光看去,此时日头明明正高悬天空,阳光炽热。但他看着方勋那严肃认真的神情,心中明白,首领定是察觉到了某些常人未注意到的迹象。
二、洛水惊风:勇破困局护苍生
当洛水泛滥的消息如一阵疾风般传到平阳时,放勋正在陶窑前,专注地查看新出的瓦罐。窑前,工匠们围聚在一起,望着一窑青灰色的陶器,兴奋地欢呼着。这些带着细密绳纹的瓦罐,造型精巧,比前代的陶鬲能多盛三成水,这无疑是制陶工艺上的一大进步。放勋拿起一只最小的瓦罐,小心翼翼地用指尖轻轻抚过罐口那圆润的边缘,感受着陶器的细腻质感,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