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的第一个清晨,是在一种近乎奢侈的静谧中缓缓展开的。没有闹钟的催促,没有赶早课的紧迫,艾雅琳任由意识像漂浮在温水里一样,从深沉的睡眠底层,一点点、懒洋洋地浮上清醒的岸边。当她终于睁开眼时,阳光已经透过厚重的遮光帘缝隙,在卧室的地板上投下几道明亮的、如同金色琴键般的光带。空气中漂浮着细微的尘埃,在光束中欢快地舞动。她满足地伸了个长长的懒腰,骨骼发出轻微的脆响,感觉每一寸肌肉都充满了放松后的柔软。
身边的团团感受到动静,也只是懒懒地抬了抬眼皮,发出一个模糊的“喵”声,换了个姿势继续它的回笼觉。窗外,天空是假期特有的、清澈无云的蔚蓝色,秋日阳光明媚,却不再带有灼人的力量,只是温暖地拥抱着大地。气温适宜,微风透过微开的窗缝送来庭院里草木的清新气息。
“真好,什么都不用赶。”她在心里默念,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按照她为假期绘制的“蓝图”,今天,是纯粹的“宅家日”,主题是——整理。而首要目标,就是那个占据了衣帽间大半江山的、需要好好梳理的衣柜。
她慢悠悠地起床,拉开窗帘,让满室盈满秋日的辉光。洗漱后,她换上了一套最适合劳动的旧T恤和运动裤,头发利落地扎成丸子头,露出光洁的额头和脖颈。今天,她是自己生活空间的整理师。
早餐简单而营养:一杯牛奶,一份水果燕麦碗。吃完后,她深吸一口气,像一位即将踏上战场的将军,推开了衣帽间的门。
衣帽间是步入式的,面积不小,设计简约现代。整体是浅灰色的调性,搭配着无把手的白色柜门和透明的玻璃柜门,内置的感应灯带随着她的进入次第亮起,将空间照得通透而明亮。中央是一个岛台,用来放置首饰、领带等小物。三面墙都是顶天立地的衣柜,收纳着她一年四季的衣物。
然而,内部的景象,与外部简洁的观感形成了些许反差。虽然不至于杂乱无章,但经过一个夏天的频繁穿搭和换季更替,衣物的分类不再那么清晰,有些隔断里塞得有些满当,甚至有几件秋冬衣物还没来得及从收纳箱里取出挂好。是时候来一次彻底的“断舍离”与重新规整了。
她打开音响,播放了一曲节奏轻快的爵士乐,然后将所有衣柜门和抽屉全部打开。第一步,是 “清空” 。她像蚂蚁搬家一样,将悬挂区和折叠区的所有衣物,分门别类地抱出来,暂时堆放在衣帽间中央柔软的长绒地毯上。很快,地毯上就形成了几座小小的“衣物山丘”:连衣裙山、衬衫山、毛衣山、裤子山……
看着这颇具规模的“工程”,艾雅琳非但没有头疼,反而升起一股跃跃欲试的斗志。她盘腿坐在衣物中间,开始了第二步,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步——“筛选与抉择”。
她拿起每一件衣物,仔细审视。这个过程,仿佛是一场与过去自己的对话,充满了回忆与理性的权衡。
那件米白色的针织开衫,袖口已经有些起球,但材质柔软舒适,是她熬夜画图时的必备伴侣。“留下,”她轻声说,“但需要处理一下毛球。”
那条碎花雪纺连衣裙,颜色鲜艳,是去年夏天一时冲动买的,吊牌还没摘,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合适的场合和勇气穿它。她拿在手里摩挲了片刻,最终还是叹了口气,将它放进了旁边的“待处理”箱子里。“对不起啦,小碎花,或许有更适合你的主人。”
一件厚实的、手肘处有皮质补丁的咖色灯芯绒衬衫,是父亲年轻时穿过的复古款式,被她“继承”了过来,带着一种旧物的温暖和时光的故事感。她毫不犹豫地将它挂回了“保留区”,还忍不住凑近闻了闻,虽然早已没有父亲的味道,但心里却觉得安稳。
还有那件林薇送她的、印着夸张抽象图案的卫衣,虽然风格与她平日迥异,但每次穿上都会想起好友灿烂的笑容和一起疯闹的时光。“必须留下!”她笑着将它叠好。
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仅是判断衣物的去留,更是在梳理自己的审美偏好、生活方式和情感联结。哪些是真正适合自己、让自己感到舒适自信的?哪些只是一时冲动的消费?哪些承载了无法割舍的记忆?她像一位严谨的策展人,为自己的“个人服饰博物馆”精心挑选着展品。
团团圆初还好奇地在衣物堆里钻来钻去,把叠好的衣服弄乱,被艾雅琳轻轻“教育”了几句后,便识趣地跳到岛台上,居高临下地监督着她的工作,偶尔甩甩尾巴,像是在点评她的抉择。
筛选完毕,“待处理”箱子里的衣物并不多,大多是些不再合身、风格改变或几乎没穿过的物品。她计划将它们清洗干净后,捐赠出去。而保留下来的衣物,则进入了第三步——“分类与归位”。
她按照季节和品类重新规划了衣柜空间。将厚重的冬装收纳进最里面的衣柜,并放入香樟木条防虫。当季的秋装则挂在最方便拿取的位置。她按照颜色渐变来排列衣物,从浅到深,视觉上顿时变得清爽有序。衬衫、毛衣、裤子、连衣裙,各自有了明确的地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