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草原,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沈亦舟就背着装满厨具的帆布包往县城赶。胶鞋踩过未干的草甸,露水浸透裤脚,冷风灌进衣领,他却攥着那张藏区孩子的照片,脚步不敢放慢 —— 昨晚和扎西老师通了电话,藏区已经开始降温,孩子们的冷糌粑冻得比石头还硬,他想尽快去看看实际情况。
“路上小心!高反了就赶紧吸氧!” 李伟追上来,把一罐氧气罐塞进他包里,还有两袋草原炒米,“饿了就吃点炒米,比青稞砖顶饿。” 蒙根抱着个布包跑过来,里面是她连夜缝的羊毛护膝:“沈叔叔,藏区冷,戴上这个不冻腿。” 阿古拉则把半块没吃完的青稞土豆焖羊排塞进他口袋:“路上吃,热乎的。”
沈亦舟摸着孩子们的头,眼眶有点发热。车开出草原时,他回头望了一眼 —— 爱心厨房的烟囱正冒着青烟,牛羊在草甸上慢慢走动,这场雨后的草原,终于恢复了生机。可一想到照片里藏族孩子冻得发红的小手,他又握紧了方向盘,踩下油门往藏区方向驶去。
中午十二点,车子刚进入藏区地界,麻烦就来了。盘山公路上满是碎石,车轮碾过发出 “咯吱” 的响声,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空气越来越稀薄。沈亦舟突然觉得头晕,胸口发闷,握着方向盘的手开始发抖 —— 高反来得比预想中更猛。他赶紧靠边停车,掏出氧气罐吸了两口,视线却还是慢慢模糊,口袋里的青稞羊排被体温焐得发暖,却没力气咬一口。
“小伙子,是不是高反了?” 一个穿着藏袍的老人牵着牦牛走过来,黝黑的脸上满是皱纹,手里拿着个装着酥油茶的铜壶,“喝口这个,能缓过来。” 沈亦舟接过铜壶,滚烫的酥油茶滑过喉咙,带着淡淡的奶腥味,胸口的闷胀感竟真的减轻了些。老人指着远处的帐篷:“前面就是扎西老师的学校,我带你过去,这段路牦牛比车好走。”
跟着老人往帐篷走时,沈亦舟才真正看清藏区的困境:土坯砌的教室连窗户都没有,只用塑料布蒙着,风一吹就鼓成气球;孩子们坐在石头垒的 “课桌” 前,手里攥着半截铅笔,面前的石板上用木炭写着藏文,脚边放着个装冷糌粑的布袋;扎西老师正用一把豁口的铝锅煮雪水,锅里飘着几粒青稞,连块像样的灶台都没有。
“沈老师,你可来了!” 扎西老师握着他的手,掌心粗糙得像树皮,“昨天雪下得大,孩子们的糌粑都冻住了,我煮了点雪水,泡软了才能吃。” 一个穿红色藏袍的小女孩跑过来,手里捧着块冻硬的糌粑,踮着脚递到沈亦舟面前:“叔叔,吃…… 甜的。” 糌粑上还沾着雪粒,沈亦舟咬了一口,又干又硬,剌得喉咙发疼,可看着孩子期待的眼神,他还是笑着说:“好吃,比草原的青稞砖还香。”
傍晚六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镜头准时亮起。李伟坐在草原爱心厨房的灶台旁,身后是周小雨整理的藏区物资清单,镜头里则连麦着沈亦舟 —— 他的脸因为高反还泛着红,背景是藏族孩子围着冷糌粑的画面:“家人们,沈大厨已经到藏区了,可情况比我们想的还难 —— 高反、缺食材、连口热饭的灶台都没有,孩子们每天只能吃冻糌粑,手冻得握不住铅笔。”
他举起一块从藏区带回来的酥油,淡黄色的油脂在灯光下泛着光:“不过咱们有邪修厨艺,再高的山也挡不住热饭的香!今天教‘酥油糌粑焖羊腿’—— 用藏区的酥油当油,糌粑当调料,羊腿焖煮后又软又烂,既能驱寒防高反,又能让孩子们尝到热乎的肉香。沈大厨,你在那边给大家讲讲藏区的食材特点,咱们远程配合,把这道菜的做法教给扎西老师!”
在线人数瞬间冲破 9500 万,弹幕里的藏区支援与诙谐调侃像暖流般涌来。ID “藏区本地向导卓玛” 率先弹出,头像里穿着藏袍的女人站在雪山下,背景是挂满经幡的帐篷:“李老师!沈老师高反别硬扛!我捐 20 罐高原氧气瓶和 50 斤酥油!再给你们当向导 —— 比老冯认路还准,藏区的羊肠小道我闭着眼都能走!” 她附上一张自己牵牦牛的照片,“我家就在扎西老师学校旁边,能给沈老师提供住宿,还能教你们做正宗的酥油茶!”
“卓玛姐你这‘认路术’我服!”ID “酥油商次仁” 紧跟其后,头像里堆着成桶的酥油,“但酥油得要新鲜的!我捐 100 斤刚提炼的酥油,比沈大厨用的草原羊油还香 —— 熬汤时加一勺,别说高反,就是零下二十度也能暖到心里!” 他刷了个嘉年华,“再追加 3000 块!给孩子们买羊毛手套,别让小手冻得握不住笔!”
沈亦舟坐在藏区的石头灶旁,吸了口氧气,笑着接话:“卓玛姐的氧气瓶来得太及时,次仁大哥的酥油更是关键 —— 藏区的酥油比普通黄油脂肪含量高,热量足,正好应对高反消耗。不过这羊腿处理得注意,藏区的羊是放牧羊,肉质偏紧实,得提前用酥油茶浸泡,既去腥又能让肉更软,这是扎西老师教的,比淮扬菜的‘黄酒腌肉’还接地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