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烟火厨坊”月度会没选在写字楼的会议室,而是设在了藏区暖厨改造的活动室里。灶台上的铜壶正煮着酥油茶,奶香味混着青稞饼的焦香漫进屋里,贴满墙的孩子笑脸照在春日阳光里,连墙角堆放的酥油桶都透着暖意。李伟站在临时搭起的讲台前,手里攥着的不是精致的PPT遥控器,而是个磨得发亮的搪瓷缸——那是王师傅送他的老物件,杯身印着“劳动最光荣”的红字,和他今天要讲的主题格外契合。“咱们先看组数据。”他把平板往支架上一放,屏幕上跳动的柱状图旁边,特意配了张孩子们举着青稞饼的照片,“爱心厨房从15个增至18个,新增的3个,全是志愿者自发牵头建的——云南怒江的‘峡谷灶房’,是陈默带着监督组去验资;青海玉树的‘格桑厨坊’,老杨的车队送了第一车物资;四川大凉山的‘阳光小灶’,李静现在每周都去上手语课。”他顿了顿,指尖划过屏幕上“10%”的数字,声音沉了些,“更重要的是这个——我们四个主角团的工作占比,从100%降到10%。这不是说我们偷了懒,是台下这些人,把担子接了过去。”
话音刚落,坐在第一排的陈默就红了耳根。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怀里抱着厚厚的账本,封皮上“监督组第37次核查记录”的字迹格外工整。上个月怒江峡谷灶房刚成立时,他带着两个志愿者在盘山公路上堵了整整两天——为了核实当地捐赠的玉米库存,他们跟着阿婆爬了三公里山路,在漏雨的粮仓里蹲到半夜,用手电筒照着玉米粒一颗颗数。“最开始有人说我们‘较真过度’,”陈默推了推眼镜,从账本里抽出张照片,是粮仓墙角的霉斑特写,“但你看,这是我们发现的问题,及时换了通风设备,才保住了200斤玉米。现在省慈善总会把我们的核查报告当成范本,说‘公益的透明,就藏在每一颗玉米的计数里’。”他把账本翻开,里面除了数字,还有孩子们画的小太阳,“这是峡谷灶房的小卓玛画的,说我们是‘帮玉米找家的人’。”
运输组的老杨没坐在屋里,他刚从青藏线赶回来,此刻正蹲在暖厨门口检查货车轮胎,沾满泥点的工装外套搭在肩上,露出里面印着“爱心车队”的文化衫。听到屋里提到自己,他叼着根没点燃的烟走进来,手里举着个磨破边的笔记本:“50辆货车,不算多,但每辆都能啃硬骨头。”他翻开笔记本,第一页是李伟写的“安全第一”,后面全是密密麻麻的路线记录,“老张的冷链车刚从那曲回来,拉着300斤酥油,唐古拉山口下暴雪,他在车里守了12个小时,每隔一小时就下车检查保温层,说‘酥油冻坏了,藏区孩子的早餐就没着落’。”老杨的手指划过“独龙族乡”的字样,声音高了些,“小李跑川滇线,独龙族乡那段盘山路,他闭着眼都能避开暗冰。上次送菌菇,车胎爆了,他顶着雨换轮胎,浑身湿透了还笑,说‘比拉货挣两万块还踏实’。”他从口袋里掏出个二维码贴纸,边角磨得卷了边,“这是小陆给我们做的物资定位码,每辆车都贴,李队随时能看到酥油到哪了,家长也能查到捐的面粉送没送到,比啥都安心。”
周小雨坐在陈默旁边,手里的平板一直在震动,是“余缺对接”板块的新消息提醒。她举着平板给大家看,屏幕上“藏区厨房有余酥油300斤”的消息下面,已经有了独龙族厨房的认领回复,附带一句“孩子们等着做酥油茶呢”。“这个板块上线一个月,已经完成23次物资对接。”周小雨把头发别到耳后,露出手腕上的红绳——那是小琴编的,上面串着颗青稞粒,“最感动的是上周,贵州山涧米香坊的玉米不够了,消息发出去半小时,湖南凤凰的公益厨房就说有结余,老杨的车队刚好路过,当天就送过去了。现在不用我们催,厨房之间自己就会互相帮衬,这才是真的‘烟火聚山海’。”她点开一张照片,是两个厨房的孩子视频连线,一个举着玉米,一个举着青稞饼,笑得露出小虎牙。
“山涧米香坊”的“本地小厨神”小琴,此刻正在暖厨的灶台上忙活着。12岁的她穿着张大妈织的粉色毛衣,袖子挽得高高的,露出沾着面粉的小臂,正手把手教新来的男孩阿杰揉面团。阿杰是上周刚到米香坊的留守儿童,爸妈在广州打工,他总低着头,说“我什么都不会做”。小琴拿起一团面,放在阿杰手里,用自己的手裹着他的手:“你看,像这样转圈揉,李老师说,面团要揉到不粘手,就像咱们的爱心,要攥得实实的。”她把面团举起来,对着阳光照了照,“我以前也揉不好,面团总散,张奶奶就说‘多揉一次,就离好吃近一步’,你看我现在,能做10种发糕了。”
阿杰的手指有些僵硬,面团在他手里歪歪扭扭的,他眼圈一红,就要把面团扔掉。小琴赶紧拉住他,从口袋里掏出颗水果糖——那是旦增寄来的藏区水果糖,她一直舍不得吃。“你尝尝这个,”小琴把糖塞进阿杰嘴里,“甜吧?等我们把发糕做好,比这个还甜。我爸妈以前一年才回来一次,现在他们每个月都打电话,说‘想尝尝小琴的新配方’。”她指着墙上贴的食谱,最上面那张“小琴改良版红糖发糕”的配方旁边,画着个小小的电话,“这是我写给爸妈的食谱,他们在深圳也能做,就像我们在一起一样。”阿杰含着糖,眼泪掉在面团上,却慢慢握紧了拳头,跟着小琴的节奏揉了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