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连城合上日程本,钢笔在指间转了半圈,落进中山装内袋。
他站起身,将笔记本夹在腋下,推开办公室门。
走廊里光线明亮,保洁员已清理完地面,拖把印子还湿着,从门口一直延伸到电梯口。
他没走几步,手机震动起来。来电显示是市委办秘书。
“孙区长,李书记请您现在过去一趟。”
“有说什么事吗?”
“没具体讲,只说让您尽快。”
电话挂得干脆。
孙连城站在原地两秒,抬脚往电梯方向去。
他知道这种召见从来不是闲谈。
昨夜那封信还在保密柜里,而今天一早协调会临时取消,现在又突然被叫去见李达康,节奏变了。
市委主楼九层,书记办公室外站着一名工作人员。对方看见他,点头示意:“李书记在开会,您稍等。”
孙连城嗯了一声,在靠窗的椅子坐下。
墙上挂钟指向十点零七分。
他没翻笔记本,也没掏出手机,只是静静坐着。
十分钟不到,门开了,里面人陆续出来,个个脚步匆匆。
最后一个人带上门前回头看了他一眼,眼神意味不明。
门关上后三分钟,内线电话响了。
工作人员接起,说了句“好”,然后对孙连城道:“进去吧。”
办公室比他印象中更窄。
一张宽大办公桌横在中央,后面是李达康。
他穿着白衬衫,袖子挽到小臂,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头也没抬。
“来了?坐。”
孙连城坐下,双手放在膝盖上,没靠椅背。
“滨江商务带东段的事,你知道吧?”李达康终于抬头,目光直盯过来。
“上周报过初审材料,目前卡在环评批复环节。”
“环评什么时候能下来?”
“环保局反馈,技术论证还需要一周左右。”
李达康放下文件,身体前倾。
“我说的不是环保局那一套流程。
我说的是项目能不能动起来。
京州今年GDP目标压得很紧,这个项目是市里定下的重点,不能再拖。”
孙连城点头,“我明白发展的重要性。”
“不光是你明白,全区上下都要明白。”李达康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像钉子,
“已经有战略投资者签了意向书,资金随时到位。
你现在告诉我,因为一个环评,整个地块晾在那里?”
“程序合规也是为项目保驾护航。”
孙连城语气平稳,“如果前期手续不齐,后续审计、验收都会出问题。
真到了动工那天被人叫停,损失更大。”
李达康盯着他看了几秒,忽然笑了下。“你这是怕担责任?”
“我不是怕担责任,是想把责任落在实处。”孙连城迎着他的视线,
“审批每一步都有记录,谁批的、依据什么批的,将来都能查。
但现在如果跳过关键环节,出了事,追责时不会看当初是谁下令的,只会看谁签字放行。”
办公室一时安静。李达康靠回椅背,手指敲了两下桌面。
“你当区长也有一阵了,应该清楚什么叫大局。”他说,
“有些事,不能光看条文。现在全市都在拼进度,光明区作为核心区,更要带头。
我不想听你说‘按规定不行’,我要听你怎么让这件事行。”
孙连城低头,从笔记本里抽出一页纸。
“我昨晚重新梳理了这个项目的材料。
目前缺四项要件:
一是土地性质变更批复未归档;
二是拆迁补偿方案未公示;
三是市政配套接入承诺函未签署;
四是部分宗地存在产权争议。
只要这四点补上,环评通过后三天内可以完成审批。”
他把纸推过去。
李达康扫了一眼,没接。“这些事,下面人自己不会推?非得等你一个个盯着?”
“下面人在等指示。”孙连城说,
“有些环节涉及跨部门协调,没有上级明确态度,谁都不敢动。”
“所以你是要我亲自开协调会?”
“如果市里确实希望提速,由市委牵头召集相关部门,统一部署,效率最高。”
孙连城顿了顿,“也能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最后互相推诿。”
李达康眯起眼。“你这是让我替你扛事?”
“我是建议市里掌握主动。”孙连城声音没变,
“项目推不动,基层压力最大。但如果上面定了调子,我们执行起来也有底气。”
两人对视片刻。
李达康忽然站起身,走到窗边。
外面阳光刺眼,他拉下一点百叶窗。
“连城啊,”他背对着说,
“有些人做事,总喜欢把简单的事搞复杂。
明明一脚油门就能冲过去,非要先检查轮胎气压、机油量、雨刷水够不够。等你检查完了,黄花菜都凉了。”
“可要是车在路上抛锚呢?”孙连城轻声问。
李达康转过身,脸上没什么表情。“我知道你谨慎。但太谨慎,有时候就是不作为的借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