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可怕的是,收割者的追击并未停止。它们的主力舰队虽然因为“幽暗回廊”的恶劣环境而速度放缓,但依旧派出了大量适应性强的高速追击舰群,如同附骨之疽,紧紧地咬在“火种”舰队的身后。
一场场惨烈的后卫战在死亡走廊中不断上演。负责断后的舰队,往往需要以巨大的牺牲,才能暂时阻挡住追兵的脚步。王浩不得不经常调整航线,利用复杂的环境与敌人周旋,整个撤退过程,变成了一场在刀尖上跳舞的死亡行军。
官兵们的体力和精神都承受着极限考验。绝望的情绪在蔓延,但王浩和各级指挥官始终站在最前线,用坚定的意志感染着所有人。他们同甘共苦,一次次从绝境中寻得生机。
经过漫长而痛苦的跋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火种”舰队终于穿透了“幽暗回廊”最危险的区域,抵达了一片相对稳定、未被标记的遥远星域。在这里,收割者追击的压力暂时减轻了。
舰队进行了彻底的清点。出发时的浩荡舰队,如今只剩下不足一半的舰船,且大多带伤。官兵减员严重,物资匮乏。每个人都身心俱疲。
但,火种保住了!龙国和星灵族最核心的军事力量、最宝贵的战斗经验、以及最重要的同盟纽带,得以幸存。
王浩站在舰桥上,望着窗外陌生而寂静的星空,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失去国土和战友的巨大悲痛,有撤退路上的艰辛与屈辱,但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一丝微弱的希望。
他知道,最黑暗的时刻或许还未过去,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他们需要在这片未知的星域中寻找立足之地,需要重建力量,需要寻找新的盟友,需要为最终的反攻积蓄每一分力量。
“黑暗的帷幕已经落下,”王浩对身边的将领们说,“但我们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从今天起,我们就是文明流浪的火种。我们的使命,是活下去,变强大,然后点亮归途的灯塔!”
“幽暗回廊”的边缘,是一片被龙国星图标记为“未勘探区-7”的死寂虚空。这里远离熟悉的航道,星辰稀疏,资源贫瘠,仿佛宇宙中一片被遗忘的荒漠。“火种”舰队残存的舰船,如同受伤的巨兽,静静地悬浮在这片陌生的黑暗中,引擎的光芒都显得微弱而疲惫。
清点结果是残酷的:龙国方面,仅存“龙魂”号(中度损伤)、两艘“镇岳”级重巡(一重创一轻伤)、五艘“戮影”级驱逐舰及十余艘状态各异的护卫舰、补给舰。星灵族方面,只剩下一艘受损的“光梭”级巡洋舰“卡拉之耀”和三艘“护卫者”级拦截舰。总兵力不足出发时的一半,且几乎每艘船都带着伤。更严峻的是,医疗物资紧缺,能源储备告急,食物合成剂的原料也所剩无几。
王浩下令舰队进入绝对静默状态,所有非必要能源供应关闭,官兵进入最低消耗的休眠轮替状态。当务之急,是找到一个可以暂时休息、进行维修和补给的隐蔽之所。
“我们不能停留在这里,这里是虚空,毫无遮掩。”王浩在临时指挥中心(设在相对完好的“镇岳-2”号上)对核心团队说,“我们必须尽快找到一颗行星,或者一个资源丰富的小行星带,一个能让我们藏身、休整的地方。”
苏婉博士带领残存的科学团队,利用舰上尚能工作的望远镜和探测器,开始对周边星域进行紧急扫描。每一次微弱的信号跳动,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他们需要一颗有大气、有水、有基本矿产的行星,但又不能是环境过于恶劣或已有高等文明存在的星球,后者可能带来未知的风险。
等待是煎熬的。在绝望的边缘,希望如同风中残烛,微弱却顽强。
数日的搜寻后,转机终于出现。一艘前出侦察的“戮影”级驱逐舰,在距离舰队当前位置3光年外,发现了一个小型恒星系。星系内第三颗行星,初步扫描显示拥有稀薄但可供呼吸的大气层、固态水(冰盖)、以及相对丰富的金属矿藏。更关键的是,该行星处于地质活动平静期,没有检测到任何人工智能信号。
这颗被临时命名为“庇护所”的星球,成为了“火种”舰队唯一的希望。
然而,前往“庇护所”的旅程同样充满风险。舰队能源匮乏,无法进行长距离跃迁,只能以亚光速缓慢航行,需要数周时间。期间,必须时刻警惕可能存在的收割者巡逻队或其他未知威胁。
王浩制定了周密的计划:舰队分散成几个小队,沿不同但最终汇合的航线前进,以降低被一网打尽的风险;所有舰船保持静默,利用行星和星云的阴影进行掩护;派出最先进的隐形侦察机先行抵达“庇护所”轨道,进行详细侦察。
经过提心吊胆的漫长航行,舰队主力终于陆续抵达“庇护所”星系外围。侦察机传回了好消息:星球表面确实适合建立临时基地,未发现明显威胁。但也带来了坏消息:星球引力较高,大气层稀薄且不稳定,登陆将非常困难,且部分地区有强烈的电磁风暴活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