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发现让小队成员心情复杂。既有找到同胞的激动,也有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他们无法唤醒这些休眠者(缺乏足够医疗条件),也无法带走他们(目标太大)。王晨星只能留下一个隐秘的信标,记录下坐标和情况,希望未来有能力时再来救援。
这个插曲证明,并非所有留在庇护所星系的同胞都罹难了,可能还有类似的幸存者散布在广袤的废墟中。这也意味着,联盟重建的任务,可能比想象中更加复杂。
带着侦察到的废墟数据、环境监测报告以及发现幸存者的信息,“寂静之旅”小队开始返航。归途同样平静,但他们收集到的情报,却足以在暗影基地掀起惊涛骇浪。
王浩仔细审阅了所有数据。庇护所星系的惨状证实了敌人的可怕,但也明确了其暂时离开的事实。发现古老幸存者,则带来了重建人口和找回失落历史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对多个星域的长期被动监测数据都显示,那种令人不安的空间扰动确实在持续减弱,宇宙背景辐射趋于稳定。高等文明的威胁等级,似乎可以从“迫在眉睫”下调至“潜在存在”。
王浩站在基地指挥中心,看着星图上“寂静之旅”小队安全返航的光点,心中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他召开了全体高层会议,声音沉稳而有力:“‘寂静之旅’带回了希望,也带回了警示。敌人的阴影依然存在,但主动出击的窗口期,可能已经出现。”
他宣布,结束长达三十年的全面静默状态,启动 “复兴纪元”计划第一阶段:
有限联络:开始与确认安全的幸存据点和星梭前哨建立稳定的、低强度的通讯联系,交换生存数据和技术进展。
废墟探索:组建专业的废墟回收小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谨慎探索庇护所星系外围废墟,寻找可用的资源、技术和可能的幸存者。
技术整合:集中各幸存点的技术优势,加速对DCS技术和基础理论的研究,为文明的复兴奠定基础。
随着“探路者”计划确认了外部威胁的暂时消退,王浩正式下令,结束长达三十年的全面静默。暗影基地的通讯中心,那些尘封了数十年的超空间通讯阵列再次被激活,发出了谨慎的“唤醒”信号。
信号并非广播,而是定向发送给那些在蛰伏期间通过极低频次、单向通讯确认过存活状态的秘密前哨和星梭前哨。内容简短而加密:“威胁等级暂降,启动‘星火’协议,请求状态更新及安全通道确认。”
等待回应的过程漫长而煎熬。数周后,第一份来自“希望号”星梭前哨的加密回复抵达,报告其所在星系(代号“新家园”)生态稳定,前哨规模已扩大,人口自然增长至五千人,并初步建立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和轻工业体系。紧接着,“坚韧号”、“求知号”等前哨也陆续传回好消息。
这些回复如同黑暗中陆续点燃的篝火,让王浩和暗影基地的所有人看到了文明分散存续的成果。一个以暗影基地为中心,连接着散布在银河系各处七个稳定前哨的“星火网络”初步建立起来。通讯频率和内容仍受严格限制,主要交换生存数据、技术突破和有限的资源需求清单,避免任何可能暴露位置的信息。
在建立联络的同时,王浩启动了针对庇护所星系外围的“废墟回收”计划。一支由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考古学家和安保人员组成的特遣队,搭乘经过特殊加固和伪装的工业舰“开拓者号”,小心翼翼地重返那片死亡星域。
他们的任务不是哀悼,而是“淘金”——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从巨大的废墟带中,回收可能残存的、有价值的物资和技术。
过程充满危险。废墟带空间结构极不稳定,随时可能出现小规模的空间塌陷或高能辐射爆发。他们必须像排雷一样,缓慢推进。
收获是巨大的。他们找到了:
部分未完全损毁的数据存储核心:虽然大多损坏,但数据修复专家成功从中恢复了大量关于联盟鼎盛时期的科技资料、历史档案和文化数据库,这些都是无价之宝。
稀有材料和工业半成品:在飘荡的残骸中,发现了大量因突然袭击而来不及使用的特种合金、能源晶体和精密零件。
休眠者的希望:最令人振奋的是,他们根据“寂静之旅”小队留下的信标,成功找到了那艘古老的殖民船,并将处于深度休眠状态的十几名幸存者安全转移回暗影基地。经过精心治疗和复苏,这些跨越了三十年时光的“古人”为基地带来了久违的历史连接感和人文温暖。
这些“遗产”的回收,极大地补充了暗影基地的资源库,也为其他前哨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文明的根系,从废墟中汲取到了再生的养分。
随着外部环境趋于相对安全,王浩开始推动“星火网络”从前哨生存模式向殖民地建设模式过渡。他要求各前哨在确保隐匿的前提下,有计划地扩大居住区,发展可持续的农业和工业,提升人口承载力,并逐步建立本土化的教育和科研体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