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者II号”得救了。
消息传回“希望号”,指挥中心一片欢腾,劫后余生的庆幸感弥漫开来。大多数船员将这次脱险归功于船长的果断、一点点的运气以及飞船本身的坚固。这是一次值得庆祝的胜利。
然而,在欢庆的表象之下,一些零散的、看似不起眼的信息碎片,开始通过非正式渠道悄然汇集。
当时在透明廊道附近的其他目击者,回忆起了星萤那短暂但极其异常的举动。
“开拓者II号”的引擎数据记录显示,那次关键的稳定波动,在物理模型上难以完美解释。
有心人将时间点进行比对,发现星萤的异常与飞船脱险的时机,存在着令人不安的巧合。
这些碎片,在那些本就对星萤抱有高度关注(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的人群中,迅速拼接成了一个充满疑点的故事。
在军官餐厅的角落,在轮机房交接班的间隙,在加密的私人通讯频道里,窃窃私语开始流传:
“听说了吗?‘开拓者II号’出事的时候,那个星萤正好在观测区,样子怪得很!”
“太巧了!怎么她一到附近,失控的引擎就稳定了?这巧合也太离谱了!”
“我当时离得不远,看到她那个表情绝对不是发呆!那种专注,就好像好像在用力做什么事情一样。”
“她到底是什么?这已经不是‘安抚’能解释的了,这简直像是像是能影响物理现实?”
“会不会是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存在?披着人形的别的什么东西?”
流言如同潜伏的病毒,在舰队封闭的信息生态中快速变异和传播。每一个复述都添油加醋,每一个猜测都朝向更极端的方向发展。
这些流言,像一面棱镜,将舰队成员对星萤的态度,清晰地折射成了光谱分明的不同色彩。
一派,以普通船员、医疗队成员以及部分与她有过正面接触的人为主,将星萤视为“幸运星”或“潜在希望”的象征。他们更倾向于将这次事件解读为一种积极的、保护性的力量显现。
“也许她是来帮助我们的!”
“如果她真的有能力影响现实,那对抗‘收割者’是不是就有希望了?”
这种观点充满了感性和乐观的期待,将星萤的形象推向了一个近乎守护天使般的高度。
另一派,则以安全部门、情报分析员以及“纯正人类社”等极端团体为核心,则将星萤标记为“高度危险变量”或“无法控制的非人存在”。 他们从最坏的可能性出发进行解读。
“一次是巧合,两次还是巧合吗?这种无法解释的干涉能力,本身就是最大的威胁!”
“如果她能稳定引擎,是不是也能让引擎失控?如果她能救人,是不是也能杀人于无形?”
“必须立刻控制起来!彻底研究!否则我们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这种观点基于理性的恐惧和最坏情况的推演,要求采取强硬的控制措施。
这两股截然不同的思潮,在舰队内部碰撞、交锋。原本就存在的猜疑,因此次事件而迅速放大、固化。一道无形的、深刻的裂痕,开始在舰队的社会共识中蔓延。信任的基石出现了松动,一种“我们”与“她”之间的对立情绪,在暗流中悄然滋生。
“希望号”的指挥中心,在午夜标准时进入了一种异样的寂静。并非空无一人,相反,所有关键岗位的军官都在位,但往常此起彼伏的系统报告声和低沉的交谈声消失了。空气仿佛凝固,只有全息星图上光点缓慢移动时发出的、几乎不可闻的细微嗡鸣。每个人都感觉到一股无形的压力,正从舰队指挥官王晨星的身上弥漫开来。
他独自矗立在巨大的观测窗前,背影挺拔如松,却又透着难以言喻的沉重。窗外,是永恒不变的深邃黑暗和冷漠的星点,它们见证了无数文明的兴起与湮灭,此刻也正冷漠地注视着这艘人类方舟内部的暗流汹涌。
王晨星的指尖无意识地在冰冷的合金窗框上划过。他的脑海中,正如同超载的计算机一般,高速处理着海量的、相互矛盾的信息流:
卡特上校的紧急安全简报:冰冷的逻辑链条,基于最坏情况假设的风险评估模型,数据图表上刺眼的红色预警区域,以及那句斩钉截铁的结论——“必须立即控制变量!”
李琟博士的科研分析报告:充满惊叹号的初步观察记录,对未知生命形式的科学狂热,对可能开启新物理学大门的激动展望,以及那句充满忧虑的警告——“粗暴干预可能导致不可逆的损失!”
船员中蔓延的“幸运星”崇拜与“非人怪物”恐惧的舆情图谱,极端组织“纯正人类社”暗中活动的迹象,社会共识正在出现的微妙裂痕。
星萤在医疗舱安抚伤员时那纯净的眼神,学习时专注的侧脸,望向星空时那一闪而过的、深不见底的孤独,以及……她对自己那份毫无保留的、雏鸟般的依赖。
理性与直觉,责任与同情,恐惧与希望,如同两股巨大的潮汐在他心中猛烈冲撞。他知道,下一次指令的下达,将不再是单纯的战术命令,而是一次将深刻影响舰队未来走向的战略抉择,甚至可能是一次决定文明命运的哲学宣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