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狼群”战术在“铁砧”平台周边那片由钢铁残骸和能量余烬构成的近区战场初显威力,成功牵制了敌军部分正面兵力之时,王启明那充满血丝却依然锐利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为深远、也更为广阔的宇宙空间。他意识到,仅仅在平台周围进行防御性的游击,如同困兽之斗,终有极限。要真正扭转战局,必须将战火引向更深处,开辟第二战场,攻击敌人相对脆弱但却至关重要的生命线。
在他的战略棋盘上,两个此前被视为防御障碍的宇宙环境,被赋予了全新的、进攻性的意义:
其一是防线附近那片被称为“碎星坟场”的广阔小行星带。这片空域绵延数百万公里,内部充斥着大小不一、从巨山般庞大到尘埃般细微的岩石和冰晶,它们以混乱的轨迹高速运行,相互碰撞,产生着持续不断的背景噪音和传感器干扰。这里曾是航行的噩梦,航道错综复杂,引力异常区域遍布。
其二是更远处那片笼罩在朦胧光晕中的“幻影星云”。这片由星际尘埃和电离气体构成的巨大云团,散发着强烈的、变幻不定的电磁辐射,能够严重扭曲和衰减大多数探测波束,使得内部的光学观测变得模糊不清,雷达探测距离锐减。这里曾是未知与危险的代名词。
然而,在王启明重新审视的战略视野中,这两片死亡空域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它们那令人望而生畏的复杂性、危险性和遮蔽性,不再是阻碍联盟舰队机动的死亡障碍,反而摇身一变,成为了实施奇袭作战最理想的、天然的伏击场和进行高度机动游击战的完美舞台。
这些环境,恰恰是“掠食者”那种依赖强大传感器和正面火力的主力舰队最难以发挥优势的地方,却为联盟那些小巧、灵活、敢于冒险的“狼群”小队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庇护和战术可能性。
“掠食者”那支规模庞大、攻势凶猛的舰队,并非能够凭空获得补给。它那看似无穷无尽的火力背后,依赖的是一条条从遥远后方基地延伸而来、跨越星际的脆弱生命线——一支支由航速相对缓慢、装甲薄弱、火力贫乏的运输舰和油轮组成的后勤补给舰队。这些舰队定期从安全的跳跃点驶出,满载着维持前线作战所需的高能量块、各式弹药、关键备件以及替换兵员,如同为巨兽输送养分的血管,源源不断地注入前线。
王启明在指挥中心那有限的星图上,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看似微弱、却至关重要的后勤航线信号。他意识到,与敌军主力舰队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攻击这些防护相对松懈、却关乎敌军持续作战能力的“血管”,则可能收到奇效。这些补给线,远离主力舰队的核心保护圈,行动规律相对可预测,正是他手中那些残存的、机动灵活的轻型舰艇绝佳的狩猎目标。切断补给,就能从根源上削弱敌人的进攻势头。
决心已定,王启明没有丝毫犹豫。他接通了与几支机动性最强的“狼群”小队指挥官的专用加密频道,他的声音清晰、冷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所有单位注意,这里是王启明。”他略作停顿,确保信息被接收,“所有现存的、机动性最强的‘猎犬’级护卫舰,以及所有尚能执行任务的‘雨燕’级侦察舰,立即听令!”
“我命令你们,即刻脱离当前在‘铁砧’平台近区的战斗序列,”他的手指在星图上划过,指向那片广阔而复杂的空域,“全速潜入‘碎星坟场’小行星带,以及‘幻影星云’的边缘区域!利用那里的复杂环境隐藏你们自己。”
他明确了最终目标,语气斩钉截铁:“你们的任务,从此刻起,有且只有一个:猎杀!不惜一切代价,猎杀任何你们发现的、落单的、或护航力量薄弱的敌军补给船!瘫痪他们的后勤,就是对我们正面防线最大的支援!”
对于被选中执行这项深入敌后、猎杀补给的“狼群”小队而言,成功的潜入,是整个行动生死攸关的第一步,其本身就是一场对技术、耐心和勇气的极致考验。
在远离主战场的虚空边缘,这些小巧的“猎犬”级护卫舰和“雨燕”级侦察舰,开始执行一套高度标准化的潜行程序。它们集体关闭了轰鸣的主推进器,巨大的尾焰光芒瞬间熄灭,舰船仿佛融入了背景的星光之中。动力被降至最低,仅维持维生系统和基本传感器运作。取而代之的,是舰体周围数十个微调姿态推进器开始发出几乎不可闻的嘶鸣,喷吐出微弱的气流或离子脉冲。
这些舰船,如同旧地球时代潜入深海执行秘密任务的潜艇,依靠着微弱的动力,悄无声息地、缓慢地滑向那片充满危险与机遇的小行星带或星云边缘。整个过程必须极度谨慎,任何一次微小的轨道计算错误或推进器过量喷射,都可能暴露行踪。
在小行星带——“碎星坟场”中:舰船驾驶员的操作堪称艺术。他们精准地计算着巨大岩体的公转和自转轨迹,小心翼翼地将舰船紧贴到那些体积远超自身数十倍、缓慢旋转的小行星的阴影面。他们不仅利用岩石的物理体积作为遮挡,更巧妙地利用这些岩体本身的质量和复杂的矿物成分所产生的引力扰动与电磁特征,来掩盖自身引擎和电子设备发出的微弱信号,使其在敌人的远程探测器上,几乎与背景噪音融为一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