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砧”平台那被层层厚重装甲保护的最核心区域,指挥中心的环形大厅内,人工照明的光线被刻意调至一种适合长时间专注的冷白色调,与全息屏幕上不断闪烁的、代表外部激烈战火的爆炸火光形成了冰冷与炽热的鲜明对比,交相辉映,映照出每一张凝重面孔上的明暗变化。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复杂而高度压缩的气息:
大型量子计算机集群散热系统发出的低沉而持续的嗡鸣声,如同战鼓的背景节拍;
各战位操作员与前线单位进行最后确认时,简洁、冷静、不带丝毫感情色彩的通讯声,此起彼伏;
更深处,是一种几乎可以触摸到的、如同被压缩到极致的弹簧般的紧张感,它无声无息,却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仿佛每一次呼吸都需要耗费比平时更多的力气。
所有人的目光焦点,都汇聚在大厅中央那道挺立的身影上——王启明。他如同一尊历经风雨侵蚀却岿然不动的雕塑,双脚仿佛扎根于甲板,脊梁挺得笔直,矗立在那个几乎占据了一整面墙壁的、无比巨大的全息星图正前方。
他的全部注意力,都沉浸在那由光点、线条和不断刷新的数据流构成的虚拟战场上。
星图之上,局势依旧显得异常严峻甚至令人窒息:
代表敌军的猩红色光点与箭头,数量依旧庞大得惊人,它们密密麻麻地聚集在一起,如同宇宙尺度上一片正在溃烂、不断蔓延的猩红伤口,散发出不祥的气息。
这些红点又好似汹涌澎湃的血色潮水,一层叠着一层,一波紧跟着一波,从四面八方层层叠叠、密不透风地围困、挤压着星图最中央那个相对渺小、却顽强闪烁着的蓝色光点——那便是“铁砧”平台。
这种视觉上的绝对优势对比,带来了一种几乎实质般的、令人喘不过气的沉重压迫感,仿佛下一秒,那微弱的蓝光就会被无边的猩红彻底吞噬。
平台外部,那饱经战火洗礼、如同一位身披残破重甲却依旧巍然屹立的巨人的庞大舰体上,景象同样昭示着不同寻常的、充满攻击性的行动正在展开。
在那千疮百孔、布满能量武器灼烧留下的焦黑痕迹和动能炮弹撕裂出的狰狞凹槽的厚重装甲层下方,几处经过精密计算和紧急改造的特定装甲板块,正沿着隐藏的滑轨,发出低沉而稳定的机械摩擦声,悄然向两侧收缩滑退。装甲移开后,露出了下方新近安装的、散发着金属冷光的“破甲锥”垂直导弹发射井阵列。
紧接着,覆盖在发射井口厚重的防护盖板,在液压装置的驱动下,缓缓地、无声地向两侧开启,露出了下方幽深冰冷的发射井管。在井管的深处,一枚枚特制的“破甲锥”弹头,其尖锐的锥形战斗部在远处爆炸火光的映照下,隐约反射出森然的寒光。这景象,宛如一条条蛰伏已久的毒蛇,在攻击前悄然昂起头颅,亮出了那淬满剧毒的致命獠牙,充满了蓄势待发的危险气息。
与此同时,在平台内部,那如同钢铁迷宫般纵横交错、灯火通明的主干通道和出击舱预备区内,景象同样迥异于往日防御时的凝重压抑。
通道中,沉重而整齐的脚步声密集地回荡着,形成了一种充满力量感的节奏。只见一队队配备了新式流线型黑色动力甲、肩甲上涂装有崭新战术识别码的陆战队员,正以标准的战斗队形,快速而有序地向着各个出击舱室方向跑步前进。
整个集结过程充满了紧张而高效的战前韵律:
士兵们一边行进,一边最后一次检查着手中的脉冲步枪和挂在动力甲上的高爆弹药,发出清脆的“咔哒”声;
动力甲关节处的液压伺服系统,随着士兵们的动作,发出细微而有力的“嘶嘶”轻鸣;
穿插在队伍中的小队指挥官,则用低沉而清晰、不容置疑的声音,重复着最后的指令和攻击序列代号。
这些声音——金属的碰撞、液压的轻鸣、简洁的口令——交织汇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充满爆发前压抑感的、强劲而令人振奋的韵律。
一股无形却无比沉重的气息,在“铁砧”平台的钢铁骨架间无声地流动、汇聚。这气息,混合了守军历经血火淬炼、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积压已久、亟待宣泄的复仇怒火,以及对即将验证的新式战术所抱有的炽烈期许。
这种复杂而炽热的情绪,最终凝聚成一种近乎实质的、冰冷刺骨的肃杀气氛。它如同一个不断被注入能量的力场,又似一场正在孕育中的宇宙风暴,其核心气压持续攀升,在寂静的指挥中心、在回荡着脚步声的出击通道、在整座平台每一个布满弹痕的角落弥漫、压缩、凝聚。
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空气仿佛变得粘稠,每一次呼吸都带着金属的腥味和电能的焦灼感。这不是绝望的窒息,而是攻击前,弓弦拉至满月时的极致紧绷。
决战的风暴,已不再是遥远的威胁,而是近在咫尺、一触即发的现实。这一次,不再是被动地承受敌人的猛攻。这只尽管伤痕累累、却因此在战火中锻造得更加坚定、更加团结、并且装备了崭新利爪与尖牙的铁拳,已经蓄满了力量,即将以一往无前的姿态,主动地、狠狠地砸向那看似不可一世的侵略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