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兄弟们,多多评论催更喔,哪怕发个1也行,让作者知道自己不是在单机!!跪谢啦!另外,还有17个书评,作品就有评分了,希望兄弟们多多支持,低分不怪,高分拜谢,作者处女座,实在看不得评分人数不足了(ˊ?ˋ*))
长安城外,十里长亭。
秋风萧瑟,吹得官道两旁的枫叶沙沙作响,红得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
一辆看似普通,内里却布置得极为舒适的马车,静静地停在路边。王徽(王秀)身着一身寻常的锦袍,褪去了所有的官服,站在亭中,看着前来为他送行的两个儿子。
“父亲,此去江南,路途遥远,您务必保重身体。”长子王佑躬身行礼,言语间充满了不舍。他如今在翰林院,已经渐渐崭露头角,很得人待见,为人处世越发沉稳周全。
“知道了,你们在京中,也要好生照顾自己。”王徽拍了拍他的肩膀,心中满是欣慰。这个儿子,已经不需要他再操心了。
他的目光,又落在了次子王策的身上。
王策换下了一身戎装,穿着一身禁军将领的常服,身姿更显挺拔。
只是那双曾经锐利的眼睛,此刻却也蒙上了一层离别的伤感。
“父亲……”他上前一步,想说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策儿,”王徽看着他,叹了口气,“禁军统领,位高权重,但也身处险境。你要记住,你的背后,是整个王家。凡事,三思而后行,切莫冲动。”
“孩儿明白。”王策重重地点了点头。父亲的教诲,他早已刻在心里。
“你们兄弟二人,一个在朝,一个在军,务必相互照应。佑儿,你性子沉稳,要多提点你弟弟。策儿,你也要多听你大哥的话。”王徽再次嘱咐道。
“是,父亲。”兄弟二人齐声应道。
王徽(王秀)看着眼前的两个儿子,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一别,或许就是数年,甚至更久。
但他没有太多的伤感,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他终于可以卸下这沉重的担子,去做一个真正的富家翁了。
“好了,时辰不早了,我该上路了。”王徽转身,准备登上马车。
“父亲!”王策忽然又叫住了他。
王徽回头,只见王策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小小的,用锦布包裹的东西,递了过来。
“父亲,这是孩儿在战场上缴获的一支百年山参,听军医说,最是滋补元气。您带在身上,若是身体不适,切一片含服。”
王徽接过那个小小的布包,入手温热,仿佛还带着儿子的体温,他的眼眶有点湿润了。
这个在战场上杀伐果断,从不皱一下眉头的儿子,也已经长大了,变成了个会心疼父亲的孩子。
“好,好,为父收下了。”他拍了拍王策的肩膀,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一拍。
他转身上了马车,没有再回头。
“走罢。”
车夫一声吆喝,马车缓缓启动,沿着官道,向着东南方向,那片烟雨蒙蒙的江南,行去。
王佑和王策一直站在原地,直到马车的影子,彻底消失在官道的尽头,才缓缓转身,返回长安。
他们的脸上,都带着一丝落寞,但眼神中,却又都透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坚定。他们知道,从今天起,他们将真正地,独自面对京城的这片风云了。
……
一路南下,晓行夜宿。
没有了公务的烦扰,没有了政治的倾轧,王徽的心情,前所未有地放松。
他躺在宽敞舒适的马车里,看着窗外不断变换的风景,只觉得天是那么蓝,水是那么清,连空气中,都带着一股自由的甜味。
他终于可以不用再扮演那个谨小慎微的“王徽”了!
他会在路过某个风景秀丽的山川时,让车队停下,独自一人,登高望远,吟几首打油诗。
他会在某个热闹的集市上,饶有兴致地走下来,尝一尝当地的小吃,听一听南腔北调的吆喝,感受这个时代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这种感觉,真好。
一个多月后,车队终于抵达了扬州。
当王徽的马车,缓缓驶入那座早已为他准备好的,位于瘦西湖畔的巨大宅院时,整个王家的江南核心成员,都早已等候在了门口。
为首的,正是他的妻子李氏。几年不见,她依旧温婉动人,只是眼角,多了几丝岁月的痕迹。看到王徽下车,她的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
“夫君,你可算回来了。”
“嗯,我回来了。”王徽上前,轻轻地握住她的手,心中充满了愧疚和温柔。
在他的身后,站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和一个已近不惑之年的中年。
那少年,面容俊秀,气质安静,一双眼睛里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求知欲。他看到王徽,眼神里有几分孺慕,又有几分疏离。
他就是王徽的三子,王谦。拥有【文思泉涌】和【格物致知】天赋的王家“科学家”。
而那个中年,则是一身儒雅的商贾打扮,气质沉稳,眼神却精明。他看到王徽,立刻上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