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浦幕府的使者骑着快马,拿着盖有天皇与关白印玺的政令,奔驰在倭国的大街小巷。当 “蕃息令” 三个字从使者口中传出,再经由市井百姓的口口相传,整个倭国仿佛被投入了一颗巨石,瞬间掀起了滔天巨浪。
在沿海的渔村,几个渔民正围着刚靠岸的渔船整理渔网,听到路过的使者宣读政令,手中的活计瞬间停了下来。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渔民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地问道:“什么?女子生一个孩子,就能领三年的口粮?还给一块地?”
他的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旁边的人也纷纷附和,脸上满是疑惑与震惊。要知道,在战乱年代,口粮和土地都是极为珍贵的东西,如今竟只要生个孩子就能得到,这简直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在繁华的市集里,消息传播得更快。几个妇人围在一起,窃窃私语,其中一个穿着粗布衣裙的妇人皱着眉头,压低声音说道:“不用知道爹是谁?这…… 这还是人说的话吗?”
话语里满是不可思议,旁边的妇人也连连点头,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在她们的认知里,女子生子需知其父,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今政令却打破了这一传统,让她们实在无法接受。
“幕府的大人们,是疯了吗?!” 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听到周围人的议论,忍不住停下脚步,大声喊道。
他的声音吸引了周围人的注意,大家纷纷看向他,眼神里满是认同。起初,所有人都以为,这只是战后流传的某个可笑的谣言,毕竟这样的政令,实在太匪夷所思了,没有人相信幕府会真的颁布这样的规定。
尤其是那些在战乱中幸存下来的传统武士和贵族阶层,听到 “蕃息令” 的内容后,更是对此嗤之以鼻。
在京都的一座贵族府邸里,几个身着华丽和服的贵族正围坐在庭院里品茶,当管家将 “蕃息令” 的内容告知他们时,一个留着山羊胡的老年贵族猛地将手中的茶杯摔在地上,茶水四溅,杯盏碎裂。他气得脸色铁青,大声骂道:“荒唐!简直是荒唐至极!”
旁边的一个年轻武士也握紧了腰间的佩刀,眼中满是怒火:“血统的纯正,和家族的荣誉,比生命更重要!这等鼓励女子滥交,混淆血脉的政令,简直是对我们武士道精神的亵渎,是对我们家族荣誉的践踏!”
在他们看来,家族的血脉传承是重中之重,容不得半点玷污,而 “蕃息令” 的颁布,无疑是对他们坚守多年的价值观的毁灭性打击。
另一个中年贵族则摇着头,脸上满是失望与愤怒:“松浦幕府这是要毁了我们倭国的根基啊!没有了纯正的血脉,没有了家族的荣誉,我们与那些蛮夷之人还有什么区别?”
他们纷纷表示,绝不会认同这样的政令,甚至有人提出要联合其他贵族和武士,向松浦幕府施压,要求废除这道荒唐的 “蕃息令”。
一时间,整个倭国上下,无论是市井百姓还是贵族武士,都在议论着这道 “蕃息令”,质疑声、愤怒声、不解声交织在一起,弥漫在倭国的每一个角落。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松浦幕府的进一步解释,也在担忧着这道政令会给倭国带来怎样的改变。
一个京都的老公卿,在自己的府邸里,气得把拐杖都敲断了,“松浦隆信这个乡下武夫,他到底想干什么?他是要毁了我大和民族的根基啊!”
然而,当一艘艘挂着王家旗帜和松浦家徽的船只,满载着粮食和布匹,抵达倭国各地的港口时。
当一个个由王家工作人员和松浦家武士组成的“蕃息宣传队”,深入到每一个被战火摧残过的村庄,开始现场登记,现场发放物资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在一个刚刚经历过一场几乎毁灭了全国的战争,饿殍遍野,十室九空的国家。道德、廉耻、纲常……这些东西,在活下去的渴望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和无力。
……本州岛,一处被烧成白地的村庄废墟上。一个名叫阿菊的年轻女子,正抱着自己那饿得只剩皮包骨的女儿,麻木地坐在倒塌的屋檐下。
她的丈夫,一个普通的农民,在几个月前,被“黄巾军”裹挟而去,再也没有回来。她的公婆,在前几天的饥荒中,活活饿死了。
现在,这个家里,只剩下她和这个只有三岁的女儿。家里的最后一粒米,已经在昨天吃完了。她已经两天没有吃任何东西,奶水也早已干涸。
怀里的女儿,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只是发出一阵阵微弱的,像小猫一样的呻吟。阿菊知道,再这样下去,她们母女俩都活不过明天。
她甚至已经想好了,等女儿断了气,她就用房梁上那根还算结实的麻绳,去下面追赶自己的丈夫和公婆。
就在她彻底绝望的时候。一队穿着统一服装的人,走进了这个死气沉沉的村庄。为首的,是一个看起来很和善的,穿着王家民政司服饰的中年人。
他的身后,跟着几个荷枪实弹的松浦家武士,和几个抬着大口袋的民夫。“乡亲们!不要怕!我们是松浦关白大人派来,拯救大家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