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刻的道理,往往藏在最平凡的土地里。当外婆指着秧苗说出那个比喻时,昭阳才明白,自己过去所有的努力,竟都是在“拔苗助长”。
回乡的第三天,昭阳依旧起得很晚。身体的疲惫像是渗进了骨髓,需要大量的睡眠来修复。外婆从不催促,只是默默将温在锅里的早饭热了一遍又一遍。
午后,阳光正好,不那么毒辣。外婆戴上她那顶边缘有些破损的草帽,拿起靠在墙角的锄头,对坐在门槛上发呆的昭阳说:“阳阳,跟我去田埂上走走?”
昭阳抬起头,阳光有些刺眼。她犹豫了一下,还是站起身。城市生活让她几乎忘记了泥土的触感。
田埂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外婆走在前头,步伐缓慢却稳健。昭阳跟在后面,看着外婆微驼的背影在阳光下投下短短的影子。空气中弥漫着禾苗的清香和泥土的腥气,远处有白鹭在田间踱步。
她们在一处田埂边停下。眼前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秧苗挺拔,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叶尖挂着晶莹的水珠。
外婆放下锄头,蹲下身,粗糙的手掌轻轻拂过一株秧苗的叶片,像是在抚摸婴儿的脸颊。她的目光专注而温柔。
“你看这些秧苗,”外婆的声音平和,像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插下去的时候,都差不多是这个样子。”
昭阳也蹲下来,看着那些看似柔弱的绿色生命。
“插下去以后,”外婆继续说,“就不能心急。你得由着它。让它自己往下扎根,往土里钻,去找水,找养分。”
她的手虚虚地指了指泥土下方看不见的世界。
“让它自己长叶子,晒太阳,喝露水。时候到了,它自己就会抽穗,扬花,灌浆。最后,才能沉甸甸地低下头,变成我们能吃的米。”
昭阳静静地听着,心里某个地方被轻轻触动了。她想起自己在公司,接到一个项目,恨不得立刻看到成果,熬夜加班,反复修改,焦虑着每一个细节,害怕出错,害怕不被认可……那种状态,不就像……
外婆转过头,看着昭阳,昏黄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洞悉世事的光芒,她轻轻地说:
“你急,天天去拔它起来,看它的根长没长,叶子多没多,那秧苗,就被你活活折腾死了。”
“轰——!”
这句话,像一道惊雷,毫无预兆地劈开了昭阳所有的迷茫和困惑!
她猛地抬起头,瞳孔因为震惊而微微收缩。眼前的稻田仿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她在城市里那一幕幕“努力”的场景——
她拼命做题,追求那个“第一”的名次,仿佛那是她价值的唯一证明。
她熬夜加班,透支健康去完成那个“完美”的方案,害怕任何瑕疵。
她不断计算存款,焦虑未来,仿佛必须立刻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才能活下去。
她甚至在心里反复咀嚼痛苦,分析失败,试图立刻找到“病因”和“解药”……
所有这些行为,不就像外婆说的,在秧苗刚插下不久,就迫不及待地一次次把它拔起来,检查它的根须长了多少,叶子是否茂盛吗?
她从未真正允许自己“扎根”,允许自己在一个稳定的环境里,按照自己的节奏,自然地吸收养分,缓慢而坚定地生长。她总是在焦虑地“检查进度”,用外界的标准和即时的结果来衡量自己,这种不间断的“拔起”和“审视”,消耗了她本应用于生长的能量,最终让她心力交瘁,几乎“枯死”。
原来,她不是不够努力,而是用错了力。她违背了生命成长最基本的规律——耐心和信任。
巨大的顿悟,伴随着排山倒海的委屈和后知后觉的痛楚,瞬间淹没了她。眼泪毫无征兆地汹涌而出,不是嚎啕大哭,而是无声地、肆意地流淌。她蹲在田埂上,肩膀微微颤抖,任由泪水滴落在身下的泥土里,和那些滋养秧苗的水滴混在一起。
外婆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伸出手,那只布满老茧和岁月痕迹的手,轻轻地、一下一下地拍着昭阳的背。就像小时候她做噩梦时那样。
温暖的阳光洒在祖孙俩身上,绿色的稻田在周围无声地蔓延。风过处,只有禾苗叶片摩擦发出的、细碎的沙沙声,像是自然最温柔的安抚。
过了许久,昭阳的哭声才渐渐平息。她用手背擦去脸上的泪水和泥土的痕迹,抬起头,看着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绿色,第一次觉得,那缓慢的生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蕴含着无比强大的力量。
万物生长皆有定时,强求速成反而违背天道。外婆用最朴素的农耕智慧,点破了现代人“内耗”的根源——缺乏对生命自然规律的敬畏与耐心。
外婆站起身,重新拿起锄头,开始清理田埂边的几棵杂草。她的动作缓慢而专注,仿佛与这片土地融为了一体。昭阳也站起来,看着外婆的背影,又看看脚下的秧苗,心中那片板结的土地,仿佛被这充满生命力的绿色和外婆的话语,彻底松动开来。她知道,真正的疗愈和重新生长,需要的是像这些秧苗一样,沉下心来,扎下根去,而不是继续焦虑地“拔苗助长”。明天清晨,当时钟指向另一个时刻,是否会有一个新的声音,加入这场心灵的复苏?
喜欢我的通透活法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我的通透活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