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刘斌的“暗示”
省文化厅考察组的车刚停在市委大院门口,林辰就闻到了一股陌生的香水味。不是苏晴常用的那种淡茉莉香,也不是机关里女同志偏爱的牡丹香,是种带着侵略性的木质香,混在初春微凉的风里,像根无形的针,扎得人心里发紧。
他站在台阶下迎候,看着刘斌从车里钻出来。深蓝色西装熨得笔挺,头发抹着发胶,苍蝇落上去都得打滑。这位省委宣传部的“红人”,赵立东一手提拔的亲信,脸上挂着标准的微笑,握手时力道很轻,指尖却带着刻意的温度。
“林部长年轻有为啊。”刘斌拍了拍他的胳膊,目光扫过他胸前的常委徽章,笑意里藏着点掂量,“赵部长总跟我念叨,说镜州来了个能干事的后生,今天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林辰客套地应着,指尖却在口袋里蜷了蜷。那枚父亲送的桃木珠被他攥得发热,纹路硌着掌心,像在提醒什么。从接到任命那天起,他就知道宣传部是块烫手山芋——周志国的势力盘根错节,张涛这些“本土派”干部表面恭敬,暗地里早就把他当成了“空降派”安插的眼线。
考察座谈会设在三楼会议室。长条桌铺着深绿色桌布,刘斌坐在主位,面前摆着市文旅局准备的汇报材料,却一眼没看。他手指敲着桌面,谈的都是“文化产业园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省级项目的战略意义”,话里话外绕不开一个词:“资金”。
“这个项目一旦落地,省里至少拨五千万启动资金。”刘斌抬眼,目光像探照灯似的扫过全场,最后落在林辰脸上,“镜州这几年文化事业起色不大,缺的就是这种标杆项目。林部长刚上任,要是能把这事敲定,可是大功一件。”
会议室里静悄悄的,只有空调出风口偶尔发出“嘶嘶”声。林辰注意到,张涛握着笔的手顿了顿,笔尖在笔记本上戳出个小黑点。坐在张涛旁边的文艺科科长,偷偷往周志国办公室的方向瞟了一眼——那里的门虚掩着,能看到周志国常穿的那件灰色夹克搭在椅背上。
汇报结束后,刘斌借口“透透气”,把林辰拉到走廊尽头。消防栓的铁皮箱被太阳晒得发烫,映出两人交叠的影子。刘斌从口袋里摸出烟盒,弹出一支递过来,过滤嘴上印着烫金的logo。
“林部长抽烟?”
“不了,戒了。”林辰摆摆手,眼角的余光瞥见张涛站在楼梯口,手里端着个空茶杯,像是在等水开,耳朵却明显朝着这边。
刘斌自己点了烟,烟雾在他眼前散开,模糊了表情。“刚才会上人多,有些话不好说。”他往林辰身边凑了凑,声音压得像蚊子哼,“这个产业园项目,省里竞争激烈,镜州要想拿下来,得‘灵活’点。”
林辰的心沉了沉。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听到“灵活”这个词。第一次是周志国在常委会上谈老剧院翻新,说“资金审批可以灵活处理”;第二次是李建国的侄子找他批文化补贴,嬉皮笑脸地说“报销标准能不能灵活点”。每一次“灵活”背后,都藏着见不得光的交易。
“刘主任的意思是……”
“我有个朋友,叫王海涛。”刘斌吐了个烟圈,烟圈飘到林辰面前,散成一股呛人的味道,“开了家文化发展公司,想参与产业园的招标。你是宣传部部长,项目由你牵头,‘推荐’一下不难吧?”
林辰的手指猛地攥紧。桃木珠的棱角嵌进肉里,带来一阵尖锐的疼。他想起早上刚收到的文件,市招标办送来的“潜在投标人名单”里,根本没有叫“王海涛”的公司。
“招标得按规矩来,资质、业绩都得审。”他尽量让语气听起来平和,“如果贵友的公司符合条件,自然有机会。”
“条件是人定的嘛。”刘斌笑了,用烟指了指林辰的口袋,“你揣着的是什么?桃木珠?辟邪用的?”没等林辰回答,他又拍了拍林辰的肩膀,力道比刚才重了些,“王总的公司刚起步,资质是‘暂定级’,但他懂规矩,会来事。你帮他一把,他能忘了?赵部长在省里不容易,咱们底下人得互相帮衬,你说是不是?”
最后那句话像块石头,砸在林辰的心上。赵立东的提拔之恩,他一直记着。当年他在县发改委当科员,是下乡考察的赵立东发现了他写的《农村文化设施调研报告》,力排众议把他调到市里。这份知遇之恩,沉甸甸的,压得他喘不过气。
刘斌把烟蒂摁在消防栓的铁皮上,发出“滋滋”的声响。“材料我让秘书给你送一份,你抽空看看。晚上我约了王总,一起吃个饭,认识认识。”他整理了一下西装袖口,转身往会议室走,走到门口又回头,“对了,赵部长让我给你带句话,说你在镜州受委屈了,等项目成了,他给你庆功。”
林辰站在原地,望着刘斌的背影消失在走廊拐角。楼梯口的张涛已经不见踪影,只有空茶杯放在窗台上,被风吹得轻轻摇晃。他掏出手机,调出市监局的企业查询系统,输入刘斌秘书发来的公司名称——“镜州市启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