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的机加工车间里,牛大力正对着台老式铣床发脾气:这破玩意儿!进刀深浅全靠手感,一个不留神就把零件铣废了!这个月都废第三个枪机座了!
牛主任,您轻点,一个四十多岁、面相憨厚的老工人赶紧上前劝阻,这铣床年纪比您都大,经不起这么敲打啊。
说话的是李守义,厂里人都叫他李师傅。他在进兵工厂前,曾在太原的机械厂做过十几年工,是厂里少有的见过世面的老技工。
老李,你说这怎么办?牛大力指着铣床上刚加工坏的零件,这批枪机座要得急,照这个废品率,月底根本交不了货!
李师傅没说话,只是蹲在铣床前仔细端详。他一会儿摸摸进刀手柄,一会儿又看看导轨,眉头紧锁。
要不...我试试改进一下这个进刀装置?李师傅突然开口。
改进?牛大力一愣,这老掉牙的玩意儿还能改进?
我在太原时见过日本人的新式铣床,他们用一套弹簧装置控制进给量,比咱们这个全靠手感强多了。李师傅边说边比划,咱们可以试试在进刀杆上加个弹簧,让进给更均匀。
牛大力将信将疑:能行吗?
总比现在这样强。李师傅笑了笑,给我两天时间,我试试看。
接下来的两天,李师傅像着了魔似的,一有空就蹲在铣床前写写画画。车间里的人都觉得他在异想天开。
老李这是魔怔了吧?一个年轻工人小声嘀咕,就咱们这些破铜烂铁,还能改成洋机床那样?
别瞎说,另一个老师傅打断他,李师傅在机械厂干过,说不定真有两下子。
第三天一大早,李师傅兴冲冲地抱着一堆零件来到车间。
牛主任,帮我搭把手!
牛大力半信半疑地走过来,只见李师傅拿出自制的弹簧、几个齿轮和一根改造过的进刀杆,开始在铣床上安装。
这是啥玩意儿?牛大力拿起一个带刻度的圆盘问道。
这是进给量指示盘,李师傅边安装边解释,配上这个弹簧,就能控制每次进刀的深度,再也不用凭手感猜了。
周围的工人都围过来看热闹。有人好奇,有人怀疑,还有人等着看笑话。
安装完毕,李师傅擦了把汗:试试看!
他启动铣床,把一块钢料固定好,然后转动新装的进刀手柄。只见铣刀平稳地切入钢料,发出均匀的切削声。
咦?声音不一样了!一个耳朵尖的工人叫道。
更让人惊讶的是,当李师傅加工完一个面后,测量结果显示,平整度远远超过以往手工进刀的效果。
神了!牛大力拿起加工好的零件,翻来覆去地看,这表面光得能照出人影!
再来个复杂的!有人提议。
李师傅换上一个枪机座的毛坯,开始加工上面的导轨槽。这是最考验技术的工序,以往十个里要废掉两三个。
随着铣床的运转,导轨槽渐渐成型。当最后一道工序完成时,周围响起一片惊叹声——完美的导轨槽,尺寸精准,表面光滑。
快!拿量具来!牛大力激动地大喊。
经过严格测量,零件的精度全部达标,加工时间还比原来缩短了近三分之一。
老李!你立大功了!牛大力兴奋地拍着李师傅的肩膀,这效率,至少提高百分之二十五啊!
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厂。林烽闻讯赶来时,车间里已经挤满了看热闹的人。
厂长您看!牛大力献宝似的展示改进后的铣床,李师傅发明的这个自动进刀装置,加工精度高,速度快,还省力!
林烽仔细查看了加工出的零件,又亲自操作了一下改进后的铣床,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
妙啊!用弹簧控制进给力,用齿轮传递运动,再配上刻度盘...李师傅,你这个发明了不起!
李师傅不好意思地搓着手:就是瞎琢磨,瞎琢磨...
这可不是瞎琢磨!林烽正色道,这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
他转身对围观的工人们说:同志们,李师傅这个发明,解决了我们加工精度不高、废品率高的老大难问题。我决定,给这个发明命名为精密铣床自动进刀装置
工人们热烈鼓掌。李师傅脸红得像个大姑娘,一个劲儿地摆手。
当天下午,林烽召集各车间主任开会。
李师傅的发明给我们提了个醒,林烽开门见山,咱们厂里藏龙卧虎,很多老师傅都有绝活。怎么把这些绝活挖掘出来,推广开来,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老张点头赞同:是啊,我们步枪车间有个老师傅磨刺刀是一绝,经他手磨的刺刀,又锋利又耐用。
我们炮弹车间也有能人,老王接话,有个小伙子调配防锈漆的配方特别管用。
所以我想了个主意,林烽眼中闪着光,咱们建立兵工厂自己的技术专利制度!凡是能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的技术创新,都可以申请。经过验证有效的,厂里发给证书和奖金,还要在全厂推广!
这个提议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