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的夜晚,是一种沈星澜从未体验过的、绝对意义上的寂静。
没有城市永不停歇的车辆背景音,没有邻居模糊的电视声或脚步声,更没有手机信息提示音无止境的轰炸。只有风吹过老旧窗棂时细微的呜咽,和不知名小虫在墙角规律的低鸣。
这种寂静,起初像厚重的棉絮包裹着她,带来片刻的安宁。但当她躺在坚硬的木板床上,盯着天花板上被月光勾勒出的模糊阴影时,白天被强行压下的、纷乱的思绪便如同潮水般反扑上来。
违约金的具体数字像冰冷的毒蛇缠绕上心脏,让她一阵窒息。王姐最后那句“你什么都不是”在耳边反复回响。网络上此刻正在如何发酵她“直播砸手机”的疯狂举动?是更多的嘲讽,还是……偶尔也会有一丝微弱的、理解的声音?
她猛地翻了个身,将脸埋进带着阳光和皂角味道的枕头里,试图驱散这些念头。
不能再想了。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没有回头箭。她必须在这里,在这个外婆曾经生活过的、几乎与现代社会脱节的地方,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可是,怎么做?
种田?她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
直播?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她掐灭了。她亲手砸碎了过去的象征,决绝地宣告退网,绝不是为了换个地方,继续在镜头前表演“田园生活”。那与她逃离的初衷背道而驰。
迷茫像清晨的雾气,浓重得化不开。她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第二天,她是被窗外嘹亮而陌生的鸡鸣声叫醒的。
不是闹钟,是真正的、充满生命力的鸡鸣,一声接一声,穿透薄薄的窗纸。
她睁开眼,恍惚了几秒,才意识到自己身在何处。阳光透过老旧的木格窗棂,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清冷而新鲜,带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
起床,用冰冷的井水洗漱,刺骨的凉意让她彻底清醒。用带来的小电锅烧了点开水,就着压缩饼干,潦草地解决了早餐。
站在空荡荡的堂屋里,一种无所事事的恐慌感攫住了她。不能这样下去。她必须做点什么,哪怕是最微小、最无用的事,也好过被这种巨大的空虚和不确定性吞噬。
她的目光落在院角那一片荒芜的菜地上。杂草几乎齐膝高,在晨风中微微晃动。
也许……可以从这里开始?
---
半小时后,沈星澜站在了村里唯一的一家农资店门口。
店面不大,门口杂乱地堆着些化肥袋子、锈迹斑斑的农具和塑料盆。里面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气味——泥土的腥气、化肥的刺鼻味、还有种子的干燥气息。
她深吸一口气,走了进去。
店主是个皮肤黝黑、身材干瘦的中年男人,正靠在柜台后打盹。听到脚步声,他懒洋洋地抬起眼皮,看到沈星澜时,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和审视。村子里来了个新面孔,尤其是这样年轻漂亮的姑娘,消息传得很快。
“买啥?”他声音沙哑地问,带着浓重的乡音。
沈星澜有些局促。她看着货架上那些印着复杂化学公式的袋子,墙上挂着的各式各样她叫不出名字的农具,感到一阵眼花缭乱。
“我……我想种点菜。”她声音不大,带着试探。
“种啥菜?”店主打了个哈欠,没什么热情。
“……随便,好活的就行。”她实在缺乏具体概念。
店主上下打量了她一番,那目光带着毫不掩饰的怀疑,仿佛在判断她是不是一时兴起来体验生活的城里人,坚持不了多久。“新手啊?那就小白菜、快菜吧,长得快,不费事。”他随手从柜台下拿出几个小纸包,上面印着模糊的图案和字,“种子,一块五一包。”
沈星澜如获至宝,赶紧每种要了两包。
“锄头要吗?铲子?浇水壶?”店主又问,像是完成例行公事。
“……要。”她看着那些沾着干涸泥土的工具,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总不能用手刨地。
最后,她抱着一把她觉得颇为称手的小锄头,一个红色的塑料水壶,几包种子,还有店主附赠的一小袋据说能“壮苗”的“底肥”,走出了农资店。转身时,她隐约听到店主低声嘟囔了一句:“啧,城里人就是钱多烧的,能坚持三天算我输……”
她的脸颊有些发烫,像是被人窥见了内心的不确定,却没有回头,只是把怀里的东西抱得更紧了些。
回到小院,她换上了一身更方便活动的旧运动服,戴上宽檐草帽和粗布劳保手套,对着镜子,将全身上下包裹得严严实实,仿佛即将奔赴一个陌生的战场。
全副武装后,她站到了那片荒芜的菜地前,深吸一口气,举起了那把小锄头。
---
第一步,是除草。
她回忆着看过的零碎农业视频,模仿着里面农民的动作,鼓起劲儿,用力朝一丛长得最茂盛的杂草锄去。
“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