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热议如同夏日的雷阵雨,来得猛烈,去得也快,但终究在土地上留下了湿润的痕迹,滋养着新的生机。关于“特殊功效”的喧嚣并未平息,却也在相对客观的舆论引导和星火农园始终保持沉默、只强调“品质与口感”的基调下,逐渐从猎奇玄学转向了对高品质农业本身的关注与探讨。
这股关注度,化作了“星火菜友团”更加壮大的队伍和小程序后台持续攀升的求货留言。压力,实实在在地传递到了我们新规划的五十亩基地和每一个星火团队成员的身上。
机遇的蓝图已然绘就,但实现它,需要从第一锄土、第一颗种子开始。
清晨,薄雾尚未散尽,新规划的五十亩土地上已经是一片繁忙景象。李叔带着扩充后的生产队伍,在外公的指挥下,进行着土地最后的精细平整和畦垄开挖,铁锹翻飞,汗水在初升的阳光下闪烁。王婶、赵阿婆等几位女将,则负责在已经整理好的地块上,按照严格的行距株距,播种下“翡翠玉”黄瓜的新一批种子,以及为“外婆秘藏”准备的特定酱菜萝卜品种。
这一次,不再是试验田里的小心翼翼,而是规模化种植的井然有序。每一道工序,都在外公这位老把式的经验和顾青舟提前制定的标准化流程指导下进行。
“深沟高畦,利排水!”外公的声音在田野间回荡,“底肥要足,但要腐熟透了!星澜丫头带来的那个什么……有机菌肥,拌匀了再下!”
他说的,是我利用灵泉空间气息滋养、外加市面上购买的正规有机肥“加工”而成的特制底肥。我无法大规模使用灵泉水,但通过这种方式,将那份微弱的生机悄然融入土地,已是现阶段我能做到的、相对隐蔽且安全的极限。
顾青舟也没闲着,他正带着人,在新地块的关键节点安装升级版的环境监测传感器,并指挥着工人铺设滴灌系统的管线。
“数据是精细农业的眼睛,”他一边调试设备,一边对我解释,“有了更全面的数据支撑,我们才能实现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确保这么大面积种植下的品质稳定,同时最大限度节约资源。”
我蹲在田埂边,抓起一把已经施过“特制”底肥的土壤。泥土在指尖松散开来,颜色深褐,带着肥沃的气息,隐约间,似乎能感受到一丝极其微弱的、不同于寻常土壤的活力。我知道,那是灵泉气息在缓慢发挥着作用,改良着这片土地的“体质”。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急不来,但方向是对的。
“星澜姐,看这边!”小圆拿着新购置的拍摄设备,正在记录田间劳作的场景。她策划的 【星火农园五十亩基地成长纪实】 系列纪录片已经开始在社群和小程序里更新。镜头里,乡亲们辛勤的身影、整齐的田垄、先进的设备交替出现,配以简洁有力的文字,讲述着这片土地从无到有的蜕变。菜友们反响热烈,纷纷表示“看到了梦想照进现实的样子”、“更加信任星火的品质了”。
品牌的诞生,也在此时刻正式落定。 沈星瑶最终完成的“星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品牌标识,经过几次微调后,被正式采纳并开始应用于新定制的包装、工服以及宣传物料上。那颗被柔嫩藤蔓幼苗巧妙环绕、包裹的星星,线条流畅优美,既象征着“星火”之名的起源,也蕴含着生命初生、向上生长的力量,下方“星火农园”的字样沉稳而清晰。
“瑶瑶设计的这个Logo,越看越有味道!”小姨抚摸着新印好的包装盒,爱不释手,“咱们星火,总算有了自己响当当的牌子了!”
中午,我们在田头的树荫下简单吃饭。王婶擦着汗,看着眼前初具规模的广阔田垄,感慨道:“以前种地,就知道埋头苦干,收成好坏全看天。现在跟着星澜你们干,又是测土,又是安‘眼睛’(指传感器),这种地法,新鲜,心里也更有底了!”
李叔闷头扒着饭,含糊地应了一声:“嗯,是这么个理儿。” 其他几位新加入的村民也纷纷附和,脸上洋溢着在家门口找到稳定工作的踏实笑容。
看到乡亲们开始接受并认同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我心中欣慰。观念的转变,是乡村振兴中最难、也最关键的一步。
下午,我们核心团队在临时办公室开了个短会。小圆首先汇报了线上社群的活跃情况和纪录片的反响,接着提出了新的策划:“星澜姐,小姨,顾大哥,我觉得我们现在 线上线下两手抓 的基础已经很扎实了。我建议,可以开始策划 ‘星火农园开放日’ 活动了。初步筛选一批对我们最支持、互动最频繁的核心菜友,邀请他们来沈家坳实地参观。让他们亲眼看一看我们的种植环境,尝一尝刚从地里摘下来的蔬菜,和外婆、外公聊聊天。这绝对能极大地强化品牌认同感和口碑传播的深度!”
“这个主意好!”小姨立刻表示支持,“让咱们的菜友变成朋友!还能听听他们最真实的想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