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工坊的木格窗,在绣架上洒下细碎的光斑。苏晚星刚推开工坊大门,就听见里屋传来熟悉的针线声——李师傅正戴着老花镜,坐在窗边整理那套“岁寒三友”绣片,竹制绣架的边缘被摩挲得发亮,松针的切针纹路在阳光下愈发挺拔。见她进来,李师傅抬头笑了笑,手里的绣花针却没停:“早啊晚星丫头,你看这绣片,昨晚秀结束后,好几个嘉宾都盯着看,说要不是赶时间,真想当场学两针。”
苏晚星放下包,走过去帮他把绣线理整齐,指尖不经意触到绣架旁的手机——屏幕还亮着,正停留在本地新闻的页面,标题用加粗字体写着“苏绣非遗时装秀惊艳全城,手工技艺打破‘机器绣’迷局”。她顺势点开,文章里配着沈玥穿着红色牡丹礼服转身的照片,裙摆展开如烈火绽放,文字里满是对苏绣针法的赞叹,还特意提到老周的“头蚕茧”丝线与绣娘们的匠心,连秦兆阳、温景然之前的小动作也被委婉点出,称“真非遗从不怕风雨,终以实力赢得尊重”。
“这记者倒是懂行,连‘盘金绣’的金线松紧度都写进去了。”苏晚星笑着感慨,话音刚落,顾砚深就提着早餐走进来,手里还拿着一叠打印纸,额角带着薄汗:“刚从报社过来,这是今天各家媒体的报道汇总,你看看——不仅本地报,连《时尚周刊》《非遗传承》这些行业权威都发了专题,林薇主编还特意写了篇评论,说‘这才是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正确方式’。”
他把打印纸递过去,最上面一页正是林薇的评论文章。苏晚星逐字读着,文中不仅夸赞礼服设计将兰草、荷花的自然之美与现代剪裁融合,更着重提到伴手礼苏绣胸针:“一枚小小的兰草胸针,针脚细得能看清叶片脉络,比奢侈品配饰更显温度——这才是高端定制该有的态度,不是靠logo堆砌,而是靠手艺说话。”看到这里,苏晚星想起秀当晚林薇找她定制胸针的事,连忙拿出手机给林薇发消息,刚编辑完“胸针可按您的要求定制纹样”,就收到对方秒回的消息:“太好了!我要订二十枚,分送给工作室的设计师们,让他们好好学学‘用心’二字,顺便问下,能不能绣上每个人的名字缩写?”
“林主编要定制二十枚胸针,还想加名字缩写。”苏晚星抬头跟顾砚深说,眼里带着笑意,“看来这伴手礼算是送对了,比打广告还有用。”顾砚深刚点头,陈宇就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手里抱着一个厚厚的快递盒,脸上是藏不住的兴奋:“晚星姐!顾总!你们快看!这是从全国各地寄来的信件和包裹,前台小姐姐说早上快递车来送了三趟,全是给咱们的!”
他把快递盒放在桌上,拆开最上面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张手写的信纸,字迹娟秀:“我是一名高中美术老师,看了时装秀直播后,特意带着学生们重温了苏绣的历史。孩子们对绣娘手里的针线特别感兴趣,想问能不能寄一些基础绣线和布料,让他们试着绣简单的纹样?如果有机会,也想邀请你们来学校做讲座,让更多孩子了解真正的非遗。”信纸末尾还附着一张照片,十几个学生围着画板,上面画着临摹的兰草绣纹,歪歪扭扭却满是认真。
“这可真是个好消息!”李师傅凑过来看,激动得直搓手,“咱们苏绣就是要从娃娃抓起,我年轻时收徒弟,就喜欢教十几岁的孩子,眼神亮,学东西快!”苏晚星小心翼翼地把信纸和照片收好,又拆开另一个包裹——里面是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扉页写着“苏绣纹样收集册”,里面贴满了不同年代的苏绣照片,从清代的宫廷绣屏风到民国的绣帕,每张照片旁都标注着针法特点。落款是“一名退休文物修复师”,附言写道:“看了你们的秀,知道苏绣有了靠谱的传承人,很欣慰。这本册子送给你们,或许能给设计带来灵感,要是需要修复旧绣品的技术,随时联系我。”
顾砚深看着大家沉浸在信件的温暖里,笑着拿出平板电脑:“不止线下,线上更热闹。你们看社交媒体,#苏绣非遗锦绣新生#这个话题已经冲上热搜榜前十了,阅读量破亿,讨论量超过两百万。”他点开评论区,置顶的是林薇发布的胸针照片,配文“比奢侈品更珍贵的伴手礼,细节见匠心”,下面有上万条留言,有人问“哪里能买到这样的胸针”,有人晒出自己奶奶留下的旧绣品求鉴定,还有不少设计师留言想合作:“我们是做高端珠宝的,想在首饰上融入苏绣元素,能不能聊聊合作细节?”“我们是汉服品牌,急需手工苏绣的绣娘团队,愿意支付高薪!”
苏晚星翻看着留言,目光突然停在一条特殊的评论上——来自“浙江蚕农合作社”的官方账号:“看了老周的采访,知道你们对‘头蚕茧’的品质要求有多高。我们合作社有上百户蚕农,一直坚持传统缫丝工艺,想跟你们建立长期合作,为苏绣提供最优质的丝线!”她立刻把这条评论指给顾砚深看,顾砚深眼睛一亮:“这可是个大机会!之前老周一个人的蚕房,供应咱们现有的订单还勉强,要是以后拓展定制业务和博物馆特展,丝线肯定不够。跟合作社合作,既能保证品质,又能稳定供应,还能帮更多蚕农增收,一举多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