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天,林闲大部分时间都窝在那间破屋里,小心翼翼地研究那个破丹炉。
他不敢再输入灵力,只是反复将那些廉价的、带有刺激性气味的粉末放入炉中,观察它们的变化。事实证明,那微弱的“温养”效果似乎是持续且被动的。
放入炉中的粉末,其辛辣、刺鼻的气味会逐渐变得内敛、沉淀,仿佛暴躁的性子被慢慢磨平,但用手指捻起一点感受,那潜在的“威力”似乎并未减少,反而有种被压缩积蓄的感觉。
这发现让林闲有些兴奋。如果能稳定控制这个过程,他或许真能搞出效果更持久、更难以驱散的“加强版烟雾弹”。这玩意儿在跑路和制造混乱时,可比一块板砖(宝儿专属)适用范围广多了。
但研究需要更多的材料,而他和宝儿的口粮也再次告急。
“哥哥,饿。”宝儿抱着空了一半的零食袋子,眼巴巴地看着林闲。
林闲叹了口气,摸了摸怀里仅剩的最后两块下品灵石。坐吃山空,研究烧钱,真是至理名言。
“走,宝儿,哥哥带你出去买点吃的,顺便看看有没有便宜的材料。”
他再次牵着宝儿,走进了城西嘈杂的街道。这一次,他目标明确,直奔那些售卖低阶、甚至是不入流药材和边角料的摊位。
在一个十字路口,一家挂着“百草丹坊”招牌的店铺门口,围了不少人。并非顾客,而是一些穿着学徒服饰的年轻人,正垂头丧气地听着一个中年人的训斥。
那中年人穿着用料明显比周围人好上一截的青色丹师袍,胸口绣着两片银色叶子——代表二品炼丹师。在城西这地方,二品丹师已经算是了不得的人物了。他下巴微抬,脸上带着毫不掩饰的倨傲。
“……愚不可及!清心丹的‘清心草’为何要先于‘宁神花’半刻投入?就是因为其药性活泼,需以文火慢煨,引出清灵之气,中和宁神花的沉滞之性!火候掌控更是关键,我说了八百遍,‘三转文火,一炷香’,多一分则药气燥,少一分则药力不融!你们这炉丹药废了,全是火候过了头!连这都掌握不好,还学什么炼丹!”
他的声音洪亮,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周围的学徒们噤若寒蝉,连连称是。
林闲本来只想绕过去,他对看人训学徒没兴趣。但“清心丹”这个名字,以及那丹师嘴里蹦出的“君臣佐使”、“火候掌控”等术语,让他下意识放慢了脚步。
【万象录】虽然因为能量耗尽无法主动调用,但里面储存的基础丹道知识还在。清心丹,一品丹药,算是炼丹学徒的入门丹方之一,作用是安抚心神,辅助入定,炼制不算复杂。
那丹师继续讲解,声音带着训斥后的不耐,仿佛在重复一段早已背熟的经文:“……记住,清心草为君,宁神花为臣,辅以三两无根水,投入顺序、火候时长,一丝都不能错!此乃丹道至理!”
林闲的脚步停住了。
他微微皱起眉头。
不对。
清心草药性并非单纯的“活泼”,而是内蕴一丝极微弱的“寒涩”,若先投入以文火慢煨,这丝寒涩之气会被提前激发,虽然微弱,却会与后续宁神花融合时,产生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滞障”,影响最终丹药的清灵通透效果。这也是为何低品质的清心丹,偶尔会让人服用后感觉心神并未完全宁静,反而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烦闷感。
正确的处理,应该是将清心草与宁神花几乎同时投入,或者清心草稍晚一瞬,利用丹炉初热瞬间封锁其寒涩,再以文火共同催化。
还有,三两无根水?无根水本身不含灵气,用量过多,反而会稀释药性,二两半足矣。
火候“三转文火,一炷香”?时间太死了!不同品质的清心草和宁神花,其药力蕴含本就略有差异,应该根据丹炉内药气融合时散发的细微气味变化,在“一炷香”前后灵活调整片刻,方能达到最佳成丹效果。
这三处,在【万象录】的基础丹道篇里,都有提及,属于需要注意的细节。虽然不影响成丹,但决定了成丹的品质上限。
这二品丹师……讲的东西,看似权威,实则存在谬误啊。而且不是高深理论的错误,是基础细节的偏差。
林闲心里泛起一丝古怪的感觉。就像一个学完了小学数学的人,听到一个老师在用错误的方法教学生背乘法口诀。
他下意识地,目光落在了那丹师腰间挂着的一个玉瓶上,里面似乎装着刚炼废的丹药残渣。他凝神看去——没有【破妄真瞳】的能量支持,他无法直接“看穿”,但凭借着【万象录】知识带来的预判,他仿佛能“嗅到”那残渣中一丝极其微弱的、不和谐的涩意。正是清心草处理不当残留的痕迹。
“看什么看?!”那二品丹师注意到了林闲停留的目光和微微蹙起的眉头。他正在训人,心情不爽,看到一个衣着寒酸、带着孩子的陌生散修也敢对他露出这种表情,顿时火气上涌,“哪里来的散修,也敢在此窥探我百草丹坊授课?懂丹道吗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