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的日子单调而艰苦。杨凡每日重复着打坐、捕食、调息,偶尔尝试以那微薄的戊土真罡温养厚土碑,结果依旧令人失望。符箓材料耗尽,他无法再补充,只能更加珍稀地使用现有库存。地元石胎他不敢再轻易引动,那黯淡的气息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这本源的珍贵与有限。
伤势在灵力和时间的双重作用下,缓慢而坚定地好转,灵力也渐渐恢复到了练气五层的水准。但瓶颈感也随之而来——在这灵气稀薄之地,若无外物辅助,想要快速恢复到练气六层以上,难如登天。
这一日,他正于礁石上演练“撼山击”,试图将恢复的那一丝地脉感知更深地融入拳势,忽然心有所感,抬头望向西北方向。只见天际尽头,海天相接之处,隐隐有一片不正常的灰蒙雾气缭绕,即便相隔极远,也能感受到一股若有若无的压抑气息。
“那方向……”杨凡凝神回忆着自己拼凑起的海图,“似乎是‘迷乱海’的边缘?据说那里常年被诡异雾气笼罩,海流复杂,时有空间裂缝隐现,是片凶险之地,但也流传着古修洞府和海墟遗迹的传说。”
海墟,即沉没于海底的古城、宗门遗迹,或是因大战、天灾而陆沉的岛屿。其中往往埋藏着上古修士遗留的宝物、功法,但也伴随着未知的危险和强大的守护禁制、妖兽。
若在以往全盛时期,杨凡未必会轻易涉足这等险地。但此刻,资源匮乏,前路茫茫,这传闻中的凶险之地,反而成了他眼中可能的机遇所在。
“不能贸然前往。”他压下心头的意动,“需得先了解更多信息,做好准备。”
他想起在黑蛇坞时,曾听闻有一个小型的、流动的散修集市,偶尔会在迷乱海外围的一些安全锚地出现,被称为“浮萍市”。那里汇聚了不少敢于冒险、前往迷乱海边缘碰运气的散修,消息也更为灵通。
或许,可以去那里碰碰运气。
打定主意,他不再犹豫。又花了数日时间,将状态调整到目前能达到的最佳,确保伤势基本无碍,灵力稳定在练气五层巅峰,这才准备动身。
他没有地行舟,也无法长时间御器飞行。所幸,作为土属性修士,他对水流亦有基本的操控之力。他选中一块数人合抱的浮木,以其为基,耗费半日功夫,动用恢复的戊土真罡和微末的水行法术,勉强将其内部掏空部分,塑造出一个简陋的、仅能容一人蜷缩其中的舟形结构,又在外部刻画了几个最基础的加固与引导水流的粗糙符文。
这“独木舟”简陋得可怜,毫无舒适与防御可言,速度也快不了,但胜在隐蔽,消耗灵力极少,且能与海水较好地融为一体,不易被神识探查。
准备妥当,他将所有家当收入储物戒,深吸一口气,驾驭着这寒酸的独木舟,离开待了十余日的荒岛,向着西北方向,那片灰蒙的海域驶去。
海上的行程枯燥而漫长。他不敢全力催动,大部分时间任由独木舟随波逐流,自己则抓紧时间在舟内打坐,同时分出部分心神警惕四周。偶尔遇到低阶海兽,能避则避,实在避不开,便以腐骨刺或火弹符迅速解决,绝不恋战。
数日后,他逐渐靠近了迷乱海外围。空气中的灵气变得紊乱起来,时而浓郁,时而稀薄,偶尔还能感受到一丝丝微弱的空间波动。海水的颜色也变得更加深邃,时而能看到一些奇形怪状、散发着微光的深海鱼类跃出水面。
这一日,他根据海图和感应,终于找到了一处据说“浮萍市”可能出现的锚地——一座如同弯月般的环形小岛的内湾。岛屿不大,植被稀少,环形结构使得内湾风浪较小。
当他驾驭独木舟小心翼翼驶入内湾时,发现这里已然停泊了数十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简陋的木筏、小舟,也有稍具规模的帆船,甚至还有几艘看起来颇具特色的法器舟船。岸上搭建着一些临时的帐篷和棚屋,修士们三三两两聚集,或交易物品,或低声交谈,气氛显得压抑而警惕。
这就是浮萍市,散修们在危险地带边缘挣扎求存的缩影。
杨凡将独木舟停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收敛气息至练气四层,混入了人群中。他目光扫过,这里的修士修为参差不齐,但多以练气中期为主,练气后期寥寥无几,个个面带风霜,眼神锐利,显然都是常在刀尖上行走之辈。
他没有急于打探消息,而是先在一个售卖各种杂货的摊位前驻足。摊主是个缺了只耳朵的干瘦老者,修为在练气五层。
“道友,需要点什么?我这有迷乱海的特产‘雾隐石’,炼制隐匿法器的好材料,还有刚到的‘避瘴丹’,进入雾气区域必备……”老者热情地推销着。
杨凡拿起一块灰扑扑、表面似乎笼罩着一层薄雾的石头看了看,又放下。“雾隐石怎么卖?”
“三十灵石一块,童叟无欺!”
杨凡摇摇头,这价格虚高。他转而问道:“掌柜的,最近迷乱海可有什么新鲜事?或者,有没有关于海墟比较靠谱点的消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