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的晨光带着露水的清凉,斜斜地落在陈婆婆的凉糕摊前。青石板路上还留着昨夜雨水的痕迹,倒映着吊脚楼的飞檐和灯笼的影子。吴梦琪蹲在竹凳旁,膝盖上摊着三维表格的打印件,指尖在 “陈婆婆凉糕摊” 那栏反复摩挲,晨光透过黄葛树叶,在 “核心需求:老味道传承 + 情感共鸣” 的字样上投下晃动的光斑。
表格上清晰地标注着:地域维度 —— 磁器口(游客密集型);需求维度 —— 品牌需求(老主顾口碑>线上流量)、利润需求(稳定客源>短期爆单)、运营需求(简化操作>复杂功能);偏好维度 —— 认人情(街坊评价>数据报表)、重回忆(外婆的井水配方>新式改良)。这些都是她跑了十几次凉糕摊,听陈婆婆念叨无数次 “井水镇的凉糕才解暑”“我婆婆当年就是这么做的” 后,一点点梳理出来的精髓。
“到底怎么才能让婆婆的凉糕被更多人知道,又不违她的心意呢?” 吴梦琪咬着笔帽,目光落在摊位旁的老茶馆方向。老幺茶馆的竹帘在晨风中轻轻晃动,隐约传来老鹰茶的焦香。她突然坐直身体,帆布包从膝头滑落,露出里面陈婆婆的凉糕包装设计草图 —— 之前的方案总觉得差点意思,此刻却像被晨光点亮了灵感。
“凉糕配老茶馆!” 她猛地一拍大腿,竹凳发出 “吱呀” 的轻响。磁器口的游客逛累了,最爱找家老茶馆歇脚喝茶,要是能把凉糕和老茶馆结合起来,既符合陈婆婆 “老味道配老地方” 的执念,又能精准触达目标客群。她抓起笔在表格旁飞快写下:“方案核心:凉糕 + 老茶馆场景绑定,强化‘地域记忆’与‘情感体验’。”
吴梦琪先跑到老幺茶馆找张老板商量。茶馆里刚生起煤炉,老鹰茶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茶客们还没陆续赶来。张老板正用抹布擦着八仙桌,看到她进来笑着招呼:“小吴今天不陪周叔捶粉啦?”
“张叔,跟您谈个合作!” 吴梦琪把凉糕样品放在桌上,晶莹的凉糕裹着红糖浆,在晨光里泛着诱人的光泽,“陈婆婆的凉糕想跟您的老茶馆搞个联名套餐,就叫‘山城步道老茶馆的凉,配凉糕才够味’,咱们在茶馆设个凉糕自提点,游客来喝茶就能顺带买凉糕,您看咋样?”
张老板舀茶的铜壶顿了顿,看着样品若有所思:“这主意倒是新鲜。我这茶馆常有游客问哪能买到地道凉糕,就是怕推荐错了砸招牌。陈婆婆的凉糕是老街坊认证的,要是能在这儿设点,确实方便。” 他喝了口茶,补充道,“但得说好,凉糕必须是井水镇的,少了这份凉,可别说是我茶馆推荐的。”
“您放心!” 吴梦琪连忙保证,“陈婆婆每天天不亮就去井边打水,凉糕都是现做现卖,我把制作过程拍下来贴在自提点,让游客看得明明白白。” 她掏出笔记本,飞快记下合作细节,“我们出展架和样品盒,您帮忙照看自提点,销售额给茶馆提 5% 当服务费,咋样?”
张老板爽朗地笑了:“跟老街坊谈钱就见外了!只要凉糕地道,提不提成都行,就当帮陈婆婆一把。” 他指着靠窗的位置,“那儿光线好,就放那儿,我让伙计帮忙吆喝两句。”
搞定茶馆合作,吴梦琪转身就往凉糕摊跑。陈婆婆正坐在小马扎上,用井水浸泡凉糕粉,蓝布帕子裹着花白的头发,银镯子随着搅动的动作叮当作响。竹筐里的凉糕码得整整齐齐,裹着晶莹的红糖浆,散发着清甜的香气。
“婆婆,我给您带好消息啦!” 吴梦琪把方案草稿递过去,帆布包上的茉莉花别针在晨光里闪着光,“我设计了‘凉糕 + 老茶馆’的套餐,包装印着‘山城步道老茶馆的凉,配凉糕才够味’,还在老幺茶馆设了自提点,游客喝茶就能买您的凉糕!”
陈婆婆停下手里的活,戴上老花镜,指尖在草稿上慢慢滑动。当看到包装设计图上印着的 “外婆的井水味” 字样时,老人的动作顿住了,浑浊的眼睛里渐渐泛起泪光。她想起自己小时候,婆婆就是在井边的青石板上教她做凉糕,说 “井水凉,红糖甜,做人就得这样清爽实在”,这些藏在心底的往事,居然被这个年轻姑娘写进了包装里。
“你这丫头……” 陈婆婆的声音带着哽咽,用蓝布帕子抹了抹眼角,“比我那在外打工的孙女还懂我。她总劝我‘奶奶别做了,太辛苦’,可她不知道,我守着这凉糕摊,守的不只是生意,是婆婆传下来的手艺,是老街坊的念想啊。”
吴梦琪心里一暖,递过纸巾:“婆婆,我知道您舍不得这门手艺。所以方案里特意加了‘老手艺故事卡’,每盒凉糕里都放一张,印着您和井边凉糕摊的照片,还有您说的‘井水镇凉糕’的诀窍,让游客不仅能吃到凉糕,还能带走故事。” 她指着草稿上的小卡片设计,“您看,这张照片是上周拍的,您在井边打水的样子,特别有味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