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比伊拉预想的来得更快。
几天后,王秀娟带着伊拉去公社供销社买盐,正好碰上李大夫背着印着红十字的药箱,急匆匆地从卫生所出来,似乎要出诊。
“李大夫!”王秀娟连忙打招呼。
李大夫停下脚步,看到她们,目光尤其在伊拉身上停留了一下,脸上露出笑容:“是你们啊,带孩子来买东西?孩子看着气色好多了。”
“哎,是好了,天天在家看报纸学写字呢!”王秀娟与有荣焉地说,又关切地问,“您这是要出诊?谁家不舒服了?”
“哎,前沟大队老赵家的小孙子,淘气爬树摔了胳膊,我得赶紧去看看。”李大夫说着,视线又落到伊拉身上,像是突然想起什么,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对了,小伊拉,要不要跟李伯伯去看看怎么给人瞧病?你不是爱学这个吗?”
王秀娟一听,连忙摆手:“哎呦,这可不行,孩子小,再给您添乱……”
伊拉却仰起小脸,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李大夫的药箱,黑亮的眸子里充满了毫不掩饰的好奇和渴望。她轻轻拽了拽母亲的衣角,小声但清晰地说:“娘,我想看。”
李大夫本就是随口一说,没想到这孩子真敢答应,再看她那副认真的小模样,心里那点爱才之心又活泛起来。他笑道:“看看也行,就在前沟大队,不远。让孩子见见世面,说不定以后真能吃这碗饭呢。”
王秀娟见李大夫不像开玩笑,女儿又满眼期待,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那……那就麻烦李大夫了,拉拉,一定要听话,不准捣乱!”
于是,买盐的计划暂时搁置,王秀娟抱着伊拉,跟着李大夫一起往前沟大队走去。
路上,李大夫有意考较,指着路边的几种常见野草,问伊拉认不认得。
伊拉根据之前报纸散页上的模糊记忆和系统数据库的比对,小心翼翼地指出了两种:“这个……车前草?这个……蒲公英?”语气带着不确定,完全是孩子尝试性的口吻。
李大夫眼中惊讶更甚:“嘿!还真认得!没错!就是它们!看来你没少看那些报纸啊!”他愈发觉得这孩子有点神。
到了前沟大队老赵家,那孩子胳膊脱臼了,疼得哇哇大哭。李大夫手法娴熟地检查、复位、上夹板,一边操作一边简单地讲解着要点,主要是说给焦急的家长听,但也存了让伊拉听听的心思。
伊拉被王秀娟抱着,睁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整个过程。她看得极其专注,仿佛要将每一个细节都刻进脑子里。
【叮!观察临床治疗过程(骨骼复位),获得大量实践影像数据。医学知识(骨科初步)录入数据库。奖励:系统积分+8点。】
【宿主当前积分:22点。】
积分大涨!伊拉心中振奋,但脸上依旧维持着孩子式的、略带紧张和惊奇的表情。
复位完成后,孩子哭声渐止。李大夫又开了点止痛消炎的药片,叮嘱了注意事项。
离开老赵家,李大夫心情颇好,看着伊拉笑问:“怎么样?小伊拉,怕不怕?”
伊拉摇摇头,小脸严肃,似乎还在回味刚才的过程,她伸出自己的小胳膊,比划了一下,小声问:“李伯伯,怎么……知道……哪里错了?”她问的是如何诊断脱臼的位置和类型。
李大夫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对王秀娟说:“嫂子,你这闺女不得了!不问疼不疼,不问怕不怕,直接问门道!有股子钻劲儿!”
他心情好,也就简单解释了几句关于骨骼结构、关节错位触感的话,虽然浅显,但已是难得的实践知识。
伊拉听得极其认真,不时点点头,虽然大部分术语她早已明白,但依旧需要表现出初次接触的懵懂和消化过程。
回公社的路上,李大夫又教她认了两种常见的止血草药。伊拉学得飞快,几乎过目不忘。
分别时,李大夫摸着伊拉的小脑袋,对王秀娟郑重地说:“嫂子,这孩子是块学医的好料子!脑子灵,胆子大,还坐得住!以后要是有什么不明白的,尽管带她来卫生所找我!别的不敢说,认认草药、学点小常识,没问题!”
王秀娟又是感激又是欢喜,连声道谢。
这次意外的“出诊”经历,让伊拉收获巨大。不仅收获了22点积分,更重要的是,她为自己超常的记忆力和对医药知识的兴趣,找到了一个合情合理的“导师”和解释途径——是李大夫教的,不是报纸上瞎看的。
从这天起,伊拉“学习”的内容又丰富了。她开始拿着柴火棍或铅笔,在报纸空白处或糙纸本上,摹画简单的人体骨骼结构图、草药形状,旁边歪歪扭扭地标注着名称和极简单的功效,比如“止血”、“清热”。
王秀娟和伊爱国看着女儿那些“鬼画符”,早已见怪不怪,只剩佩服。
日子一天天过去,那封寄往《农村科技推广》编辑部的信,仿佛石沉大海,一直没有回音。伊爱国和王秀娟渐渐不再提起,怕女儿失望。伊拉自己也仿佛忘了这件事,依旧每日沉迷她的“报纸学问”和“医学探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