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暴雨像无数根钢针砸在伪装网搭成的临时掩体上,发出“噼啪”的巨响。晏骁蜷缩在掩体深处,军用防水布下的地图被雨水洇出淡淡的褶皱,他用指腹摩挲着标注“蓝军指挥部”的红点,指尖的茧子在潮湿的空气里泛着白。
【“野外战术对抗”训练启动,难度:特级。红方(己方)12人,蓝方(敌方)20人,在50平方公里山区展开96小时对抗,需完成“渗透侦察”“定点袭扰”“摧毁核心目标”三项任务,失败一项则全员加训48小时。基础奖励:“战术指挥”属性+1.5,“团队协同”熟练度+30%。超额奖励:若提前24小时完成全部任务,解锁“战场态势预判”高阶技能(可基于现有信息推演敌方下一步行动)。】
系统的提示音混着雨声,在脑海里格外清晰。晏骁的目光扫过身边的战友:赵峰抱着步枪靠在岩壁上打盹,口水顺着下巴往下滴;狙击手老K正用红外望远镜观察远处的山脊线,镜片反射着微弱的天光;通信兵小林蹲在角落调试电台,手指在按键上飞快跳跃,试图避开蓝军的信号干扰。
这是他们成为“尖刀班”后的第一次全员战术对抗。三天前,连长把绣着“尖刀”二字的臂章扔在桌上:“别给我丢人,你们的前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里,用一个班的兵力端了敌人一个营部,现在该你们接棒了。”
晏骁把臂章别在作训服左臂时,指腹触到布料下凸起的针脚,突然想起爷爷的军功章——那枚三等功奖章的背面,也刻着类似的纹路,是战火和岁月磨不掉的印记。
“骁子,你说蓝军会不会在前面的河谷设埋伏?”赵峰被雨声惊醒,揉着眼睛凑过来,军帽上的雨水滴在地图上,晕开一小片墨渍。
晏骁用铅笔在河谷位置画了个圈:“可能性60%。蓝军兵力比我们多,最可能在必经之路设伏,利用人数优势合围。”他的“地形分析”技能自动激活,视野边缘浮现出河谷的三维模型——两侧是近百米的悬崖,只有中间一条宽约五米的溪流,确实是伏击的绝佳位置。
“那绕路?”老K放下望远镜,声音压得很低,怕被外面的雨声吞掉,“从西侧的密林走,虽然远五公里,但至少安全。”
晏骁摇了摇头,铅笔在地图上划出一条斜线:“绕路会错过袭扰时间窗口。蓝军的油料库在凌晨五点换岗,那是唯一能靠近的机会。”他指尖点在溪流上游的浅滩位置,“暴雨会让溪流涨水,但上游的石头滩水流缓,我们可以从水下潜过去,避开岸上的红外感应。”
赵峰皱起眉:“水下?现在可是十月,那水不得冻死人?”
“总比被蓝军俘虏强。”晏骁拍了拍他的肩膀,把防水布往旁边挪了挪,露出藏在底下的潜水镜,“出发前备的,派上用场了。”这是系统【装备利用预案】里的建议,当时赵峰还笑他“杞人忧天”,现在却乖乖闭嘴,开始检查自己的防水袋。
凌晨四点,雨势稍缓。晏骁带着队伍钻出掩体,像十二道黑色的闪电钻进雨幕。作训靴踩在泥泞的山路上,发出“噗嗤”的轻响,被暴雨完美掩盖。他走在最前面,“前沿侦察”技能让视野边缘始终浮现着淡绿色的安全路径,避开那些可能触发诡雷的枯枝和石块。
接近河谷时,晏骁做了个“停止”的手势。老K立刻卧倒,红外望远镜架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镜头缓缓扫过对岸的树林。半分钟后,他比出“三”的手势——三个蓝军哨兵,正躲在伪装网后面打扑克,步枪随意靠在树干上。
【“敌方状态分析”:警戒等级低,注意力分散,换岗时间剩余40分钟,建议“突袭控制”而非“强行突破”。】
晏骁从背包里掏出三枚麻醉针——这是对抗训练专用的非致命武器,击中目标后会在30秒内使其失去行动能力。他给赵峰和老K各递了一枚,指了指上游的浅滩,又指了指三个哨兵的位置,最后做了个“倒计时”的手势。
三人潜入溪流时,冰冷的河水瞬间浸透作训服,冻得晏骁牙关打颤。他强忍着寒意,按照“水下潜行”技能的要领,身体保持水平,双臂缓慢划水,尽量减少水花。溪水在暴雨中变得浑浊,能见度不足两米,他只能凭着记忆里的地形模型判断方向,每一次摆臂都精准避开水底的暗礁。
离岸边还有三米时,晏骁突然抬手示意“暂停”。红外望远镜里没显示的细节,被他的“环境感知”捕捉到了——右侧哨兵脚边的草叶,在无风的状态下微微颤动,底下极可能藏着压力触发的警报器。
他用手势示意赵峰和老K往左移动,自己则像条鱼似的绕到右侧,军刀在水下划出一道银线,精准挑断警报器的引线。“咔哒”一声轻响被水流吞没,他趁机跃出水面,麻醉针脱手而出,正中哨兵的后颈。
几乎在同时,赵峰和老K也解决了另外两个目标。三人交换一个眼神,迅速拖走“昏迷”的哨兵,用防水布把他们裹起来藏在灌木丛里——这是“战场处理”的基本要求,不能给敌人留下任何追踪线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