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爬上陶坊的屋檐,罗令已经蹲在陶轮前。残玉贴着胸口,温着,像昨夜没散尽的梦。他没再看那块青石,也没提昨夜的光幕,只把一摞海外寄来的陶器照片摊在桌上。赵晓曼站在他旁边,指尖轻轻划过一张非洲储水罐的照片,边缘粗糙,弧度却稳,泥胎里透着阳光晒过的质感。
“他们用本地红泥,加了火山灰。”她声音不高,“烧出来,像我们窑里的‘呼吸纹’。”
罗令点头,没说话。他记得梦里也有这样的罐子,三千年前,黄沙尽头,一队人牵着驼兽走来,用香料换陶器。那时的陶,不记名,不署地,只看火候与心意。
王二狗一脚踹开陶坊门,手里举着手机:“网断了!信号被雾吃了!直播还有十分钟开始!”
赵晓曼抬头看了眼天,雾确实重,缠在山腰,压着信号塔。她皱眉,正要说话,罗令已经起身,把残玉轻轻按在陶轮底座上。他闭眼,呼吸放慢,心沉下去。
梦没来。
他再试一次,指尖轻触玉面,意念沉入。
这一次,画面闪现——黄土坡上,先民围窑而立,手中陶器形态各异,有宽口罐、细颈瓶、扁腹壶。远处沙尘中,几匹驼兽缓缓靠近,背上驮着织物与香料。一个孩子跑过去,手里捏着半只小陶人,笑着塞进异族人怀里。那人愣了愣,也从包袱里掏出一枚彩石,回赠。
交易,无声,却热。
罗令睁眼,对王二狗说:“把陶轮搬到高坡去,窑口还烫着,热气能驱湿。”
王二狗一愣:“这能行?”
“试试。”
三人抬着陶轮往坡上走。陶坊后头那座老窑,昨夜才熄火,砖缝里还冒着微热。他们把设备架在窑口上方,手机连上备用电源。赵晓曼点开直播,画面一闪,通了。
弹幕立刻涌上来。
“罗老师今天讲什么?”
“听说有外国人学咱们的陶?”
“别把秘方外泄啊!”
赵晓曼接过话筒:“今天不讲秘方,讲‘怎么用泥说话’。”
她拿起一只日本学员做的茶具,釉色青灰,口沿微收,像极了青山村老式饭碗的弧度。“这位学员说,他父亲小时候,家里有一只祖传的碗,摔碎了,一直心疼。他学了我们的拉坯法,做了这只茶杯,说‘终于把记忆烧回来了’。”
弹幕停了一瞬。
接着刷出一行:“文化不是抢来的,是自己长出来的。”
王二狗在旁边咧嘴:“嘿,原来咱们的泥,还能治别人的乡愁?”
罗令没笑,只把手放在一件非洲学员的储水罐上。残玉微震,他闭眼,梦再临。
光幕升起——黄沙漫天,村落外,一支商队停下。领头人解下背囊,取出几包香料,摆在地上。村中老者捧出三只陶罐,一一放在对方面前。孩童围上来,用湿泥捏出商队骆驼的模样,咯咯笑着递过去。一个异族孩子接过,也掏出随身小刀,在陶罐底部刻了一道纹路,像风,像沙丘的波纹。
交易完成,双方举手致意,没有语言,只有笑。
光幕散去,罗令睁眼。
弹幕静了两秒。
“原来三千年前,我们就不是关着门烧陶的。”
“所以,文化本来就是走出来的?”
“难怪罗老师从不藏手艺。”
赵晓曼接过话:“你们觉得‘传承’是守住一样东西不变,可先民早就告诉我们——传承,是让东西活下来,活到别处去。”
她顿了顿:“我们教的不是‘必须这么拉坯’,而是‘心静,泥就听话’。他们用他们的土,烧他们的形,但那份‘静’,是一样的。”
弹幕缓缓刷出:“懂了。不是我们把陶送出去,是陶自己找到了回家的路。”
王二狗突然一拍大腿:“那咱们村的陶,岂不是满世界都有亲戚?”
没人笑。大家看着屏幕上那些来自不同大陆的陶器,形态各异,却都带着相似的呼吸感,像是同一团火,烧在不同的窑里。
赵晓曼轻声说:“文化不是血缘,是共鸣。”
直播继续。各国学员的作品逐一展示。一位欧洲学员做的花瓶,线条极简,却在底部留了一圈手工刮痕——那是青山村老陶工教的“留痕法”,为了让泥层透气,防止开裂。他说:“这道痕,像心跳。”
另一位南美学员用本地黑泥复刻了青山村的“双耳罐”,但在耳部加了图腾雕刻。他在信里写:“你们的陶教我慢下来,我的土地教我唱出来。”
弹幕渐渐变成一片“泪目”。
罗令一直没说话。他低头看着残玉,玉面温润,却不再发光。他知道,梦不会一直来,但人会一直走。
就在这时,一条弹幕跳出来:“有人剪了旧视频,说罗老师借文化牟利,骗海外捐款。”
赵晓曼扫了一眼,没慌。她点开一封邮件,投影在直播背景墙上。
是日本学员寄来的照片——一间老茶室里,祖孙三代围坐,用那套青灰茶具泡茶。老人闭眼闻香,眼角有泪。附言写着:“这杯茶,让我想起战后那年,母亲用最后一只碗给我盛粥。今天,我用这只杯,给她倒第一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