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里该上班的、该上学的都陆续出了门,方才还人声鼎沸的四合院,顿时安静了不少。
何卫国看着正在收拾桌面的李晓芸,温声开口道:
“晓芸,待会儿咱们去供销社买点东西,然后一起去妈那儿一趟。”
这是新婚后的“回门”,是必不可少的礼数。
李晓芸停下手里的动作,点了点头,脸上带着温婉的笑意:
“嗯。等会儿再去吧,不着急。”
“咱们晚点出发,刚好能赶过去吃午饭,吃完了也好早点回来。”
“下午柱子他们下班回来,咱们还得把家里的晚饭张罗好,等他们回来吃。”
她考虑得很周到,既顾全了回门的规矩,也惦记着家里人的晚饭。
何卫国对于这个安排很是赞同,点头道:“嗯,就按你说的办。”
李晓芸见他同意,便端起一叠碗筷,说道:
“那你先在屋里歇会儿,我去把碗筷收拾洗了。”
何卫国看着新婚妻子自然而然地承担起家务,心里既温暖又踏实。
他知道李晓芸不是个矫情的人,也明白这是她融入这个新家庭的方式,便没有过多客气,只温和地应道:
“好,辛苦你了。”
……
日子在柴米油盐和新婚的甜蜜中过得飞快,仿佛只是眨眼之间,何卫国的婚假便结束了。
这天一早,何卫国如同往常一样,收拾利索准备去厂里上班。
走进熟悉的轧钢厂运输科办公室,科室里的同事们见到他,纷纷热情地打招呼。
主任陈大福率先笑着改口:
“哟,科长!您这可算是回来了,好些日子没见,新婚快乐啊!”
他这话带着几分熟稔的调侃。 干事张婷婷也立刻笑着送上祝福:
“科长,新婚快乐!”
剩下的几个科室成员也纷纷开口:
“科长,新婚快乐!”
“科长,恭喜啊!”
何卫国脸上带着笑意,一一回应:
“谢谢大伙儿!谢谢!婚假结束了,我这就回来了,咱们往后继续好好工作。”
他走到自己的办公桌旁放下包,随即进入工作状态,问道,
“对了,我休息这段时间,科里情况怎么样?一切还顺利吧?”
陈大福连忙汇报:
“科长您放心,自从咱们那套调度和奖惩制度推行开来之后,科里一切运转都挺顺当的。”
“下面的司机师傅们也没什么意见,更没人闹情绪。”
“相反,大家伙儿觉得干得多拿得多,积极性都挺高,任务完成得也顺利。”
旁边的刘明也补充道:
“是啊科长,就跟陈主任说的一样,新年新气象,感觉咱们科的干劲都挺足的。”
何卫国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踏实了不少,点头赞许道:
“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功劳。咱们继续保持!”
这时,陈大福收敛了些笑容,语气变得稍微严肃了些:
“对了,科长,有件事儿得跟您汇报一下。”
何卫国看向他:
“嗯,老陈你说,什么事儿?”
陈大福开口道:
“是这样的。科里现在大家干劲是足,但是……今年的生产任务好像比去年又加重了不少。”
“本来咱们的运力就有些紧张,现在更是捉襟见肘。”
“好多老师傅都是连轴转,一个星期也难得休息一天。”
“可即便是这样,有时候排班还排不过来,调度上压力很大。”
“您看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陈大福提到这件事,何卫国立刻想了起来。
年前他还跟副厂长李怀德专门谈过这事,核心就是想申请扩大运输队的编制,增加一些车辆和司机岗位。
当时李怀德也原则上同意了,让他打份详细的报告递上去,等工业部那边审批。
结果后来忙年关的各项总结、计划,再加上筹备婚礼,一来二去,就把这事儿给耽搁下来了。
想到这里,何卫国当即拍板:
“老陈,这样。你辛苦一下,起草一份申请增加编制的报告。”
他沉吟片刻,补充道:
“你根据队里的实际情况,估算一下大概还需要多少编制才能让整个运输链条顺畅运转起来。”
“写的时候,胆子可以大一点,适当多申请几个名额。”
“这样咱们人手充足些,也能应对一些突发的紧急任务。”
“你把报告写好了交给我,我去向厂里和工业部申请。”
这倒不是何卫国偷懒或者推卸责任。
陈大福作为科室主任,一直在一线负责具体调度,对队里车辆状况、人员疲劳程度、任务积压情况比他这个刚休完婚假的科长更了解。
而且陈大福文笔老练,撰写这类申请报告经验丰富,由他来执笔是最合适不过的。
陈大福一听,立刻连连点头,脸上露出了振奋的神色:
“哎哟,科长,那可太好了!”
“要是真能增加编制,咱们运输队实力又能壮大一截,以后应对厂里越来越重的运输任务,底气就足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