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羽迫不及待地要踏上北方战场,带领着新军同宣国人一较高下。
尽管周羽长期将精力放在新军训练上,可京城里的那些风风雨雨,他哪有听不到的道理?
尤其是宣国人的到来,更让他嗅到了紧张的气味,他有预感,如果昭、宣间的议和没有成功,那么紧随而至的就必将是昭、宣两国间的大战,双方会在这场大战当中决定踏北的归属,乃至是天下格局的走向。
果不其然,昭、宣的谈判终究以失败收场,哪怕两国还没有正式开战,可任谁也能够看出来,这场战争已然是箭在弦上。
周羽清楚这一点,他也认为趁宣国陷入大灾发起对宣国人的攻打乃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并且很渴望自己能带着新军将士踏上踏北战场,痛打宣国人一番。
因此,在宣国人使团离开后,周羽就向正明皇帝写了一封请战的折子,恳请正明皇帝能够批准自己带着三千新军将士北上支援踏北战场,定能给予宣国人一记迎头痛击。
这份折子很快就到了正明皇帝的手里,却令正明皇帝实在是犯难。
无他,这三千人可是正明皇帝的心头宝贝,要是折在了踏北战场上,自己哭都要哭死,而且踏北的战役,基本上是十万人规模的大战,多放个三千人进去,对战局真的能有什么决定性影响?
至少正明皇帝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答复。
可不派周羽出战,似乎又辜负了周羽的一腔热情,再三考虑下,正明皇帝决定将周羽召来,亲自与之商讨派新军出兵踏北之事。
周羽进入大殿,向正明皇帝恭敬地一拱手。正明皇帝则从来没有把周羽当过外人,礼仪性的话没有多说,直接同周羽进入正题,道:
“爱卿意欲率领新军支援踏北乎?”
“是!”
周羽目光坚定,毫不犹豫地说道:
“臣愿率新军北上,随踏北军征讨宣虏!定为陛下扫除敌寇,收我失土,定我大昭之太平,振陛下之天威!臣必竭忠尽智,以报皇恩!还请陛下准允臣领军出征,臣必不负陛下之所托!”
“爱卿壮志可嘉,朕心甚慰。”
正明皇帝点头以表示赞许,可眼中却闪过一丝苦涩,说道:
“但出兵之事,干系甚大,朕实不忍见新军遭受挫伤,故愿爱卿能够谨慎持重。”
“陛下!”
周羽急切地说道:
“我等军士存在之意义,正是为了抗击外敌,如果只是空食军饷,却不能为国家奋力战斗,那我等存在之意义究竟为何?
为国而战,周羽虽死无恨,陛下护臣之心,臣深受感动,然臣若不能为陛下出力,于心有愧!还请陛下以我大昭为念,勿以一人之性命为念,遣臣提军北上,臣必不负陛下所托,当大破敌寇,收我失地!”
正明皇帝注视着周羽,沉默了片刻。
他在乎的岂是周羽一人之性命?而是整个新军将士的性命呀!要是都在踏北战场打光了,他该拿什么重建?唉!周羽忠则忠矣,为何不能体谅朕之心意呢?
正明皇帝有些无奈,思来想去,决定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来。
“爱卿之心,朕明矣!但……爱卿若率新军北上,朕恐不能安寝也!”
“陛下!”
正明皇帝此言一出,周羽再怎么耿直也明白对方是个什么意思。
自己的这支新军不光是大昭的一支军队,更是正明皇帝身边的近卫军,是出现危机时,正明皇帝最能指望的力量,如果自己带着这支军队北上了,京城真出了什么事情,又该如何收场呢?
周羽心有不甘,眉头紧皱,可还是选择了缄默。正明皇帝见状,便继续向周羽交代道:
“爱卿不必心伤,爱卿为国效力之心,朕岂有不成全之理?朕也考虑过了,此番大战,将由洪辽率军北上攻宣,但洪辽经验不足,几乎从未指挥过大战,朕也是清楚的。
而爱卿则久历战阵,先讨弋戎,后战景虏,战功屡建,不逊古之名将,若由爱卿率领一支小队北上协助洪辽指挥,此战焉有不胜之理?如此,此战万无一失也!不知爱卿可愿乎?”
周羽闻言大为欣慰,即便不能带着新军北上,可能跟着踏北军征讨宣虏,又何尝不能满足他征战沙场之心愿?他岂有不接受的道理?周羽连忙点头表示赞同:
“谢陛下!陛下愿赴踏北,协助洪总督作战,必不负陛下之所托!”
“好!”
正明皇帝也欣慰地点了点头,并接着补充道:
“如此便好!朕可赐爱卿尚方宝剑一把,授爱卿先斩后奏之职权,如若踏北军中有不尊号令贻误军机者,无论权位高下,爱卿可立斩之!”
正明皇帝满意地笑了笑,吩咐太监去取尚方宝剑来。周羽却没有表现得多么激动,他在仔细思量一番后,向正明皇帝郑重地说道:
“臣恳请陛下收回此命!陛下,兵者,重在令行禁止,号令如一,如若陛下授臣以制裁三军之权,则一遇不测,诸将诸兵,当以洪总督之令为先,还是以臣之令为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