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周的开幕式在学校大礼堂举行。
台下座无虚席,校领导、老师以及高三年级全体学生齐聚一堂。
气氛本该是热烈而期待的,但近期“血试卷”的阴影让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与不安。
舒言作为学生代表,站在后台,手中紧紧攥着经过精心修改和演练的讲稿。
陈思思站在他身旁,能清晰地看到他额角细微的汗珠和微微颤抖的指尖。她知道,舒言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这不仅仅是一次演讲,更是一次直面怨灵执念的尝试。
“别紧张,”陈思思轻声鼓励,尽管她自己的手心也在冒汗,“你准备得很充分,张老师……他在看着。”
舒言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
前台,主持人的介绍词响起,舒言整理了一下衣领,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上了灯光汇聚的讲台。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无数道目光聚焦在他身上。
舒言没有立刻开始,他环视台下,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而略带迷茫的脸庞,最终仿佛穿透了时空,与某个无形的存在对视。
他缓缓开口,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礼堂,清朗而沉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并非什么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一位百年前,曾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执教的先生,和他未竟的一堂课……”
他娓娓道来,从张明远先生的生平讲起,讲述他的学识,他的严谨,他对学生的期望,以及他那份因坚持揭露真相而蒙受冤屈、最终以死明志的悲剧。
他没有刻意渲染灵异,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张明远先生所秉持的“士人之风骨”上——那份对真理的坚持,对道义的守护,对不公的抗争。
舒言引用了张明远讲义中的原句,结合历史典故,阐述这种风骨在任何一个时代的意义。
他的声音时而激昂,时而低沉,充满了感染力。
他不仅仅是在复述一篇百年前的讲义,更像是在与那位逝去的师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将对方未尽的理念,在这个新时代的讲堂上,郑重地传递下去。
台下的师生们起初有些诧异,随即被这鲜为人知的校史和舒言充满力量的讲述所吸引,渐渐沉浸其中。
礼堂里鸦雀无声,只有舒言的声音在回荡。
陈思思站在后台幕布旁,紧张地观察着。
她能看到,在舒言讲述的过程中,一个模糊的、穿着长衫的透明身影,悄然出现在讲台一侧的阴影里。
张明远老师的身影!他静静地“听”着,脸上的悲愤与不甘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专注,一种欣慰,甚至……眼角似乎有晶莹的微光闪烁。
当舒言讲到动情处,引用张明远在铁盒遗书中那句“望尔等秉正心,行正道,不负所学”时,整个礼堂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许多学生的眼中都闪烁着感动的光芒。
也就在这一刻,陈思思清晰地感觉到,弥漫在礼堂中、那属于张明远怨灵的、悲凉而愤懑的执念气息,开始如同阳光下的冰雪般,迅速消融、瓦解。
那是一种释然,一种终于得到理解和传承的安宁。
演讲结束了,台下沉寂了片刻,随即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这掌声,不仅是为了舒言精彩的演讲,更是对百年前那位风骨铮铮的师者,迟来的致敬与告慰。
舒言鞠躬下台,回到后台,与陈思思对视一眼,两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如释重负的激动,他们成功了!
当天下午,奇迹般的,“血试卷”的异象彻底消失了。
那些曾经出现诡异字迹的试卷、课本,上面的暗红色痕迹如同被橡皮擦去,不留丝毫痕迹。
晚自习时,也不再有任何异常的声响,笼罩在高三年级的又一层恐怖阴云,终于散去。
事后,舒言和陈思思将铁皮盒子连同里面的所有遗物,重新用油纸包好,选择了一个宁静的傍晚,在校园内一棵古树下(避开了老槐树),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安葬仪式,没有立碑,只是默默地将这位值得尊敬的师者,与他未竟的讲稿和期望,一起归于尘土。
站在渐渐沉落的夕阳余晖中,陈思思感到一种复杂的情绪。
他们解决了一次危机,安抚了一个痛苦的灵魂。
但她也清楚地知道,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镜魅苏婉卿依旧潜伏在暗处,老槐树下的“镇物”隐患未除,那个神秘的维修工身份成谜,而她自身那越来越难以控制的感知力,更是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张明远老师的风骨得以传承,他的执念得以平息。
但他们自己的路,还很长,很艰难,下一个挑战,或许很快就会到来。
喜欢叶罗丽之引蓝蝶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叶罗丽之引蓝蝶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