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的喜悦还未散去,苏念晚心中那个关于建设药材粗加工坊的念头,就如同雨后春笋般,抑制不住地生长起来。她深知,仅仅依靠出售原材料,利润空间有限,且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只有进行初步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才能让合作社的收益更上一层楼,也更具备市场竞争力。
她把想法先在合作社内部核心成员中提了出来。沈建国和张伯听了,先是惊讶,随即陷入了沉思。
“加工坊?这……这能行吗?咱们可从来没弄过啊!”沈建国有些犹豫,这步子迈得似乎有点大。
张伯捋着胡须,沉吟道:“想法是好的。像薄荷,若是能提纯出薄荷脑,价值确实能翻好几番。柴胡精心炮制后,药效更好,价格也能上去。只是……这技术、设备,从哪儿来?投进去的钱,可不是小数目。”
苏念晚早有准备,她拿出从省农科院带回来的资料,里面有一些关于简易药材加工技术的介绍,又结合自己系统里零散的知识和前世模糊的印象,解释道:“建国叔,张伯,我们可以先从最简单的做起。比如薄荷,不需要多复杂的设备,利用水蒸气蒸馏的原理,咱们自己砌个土灶,打几个铜锅、冷凝管,就能尝试提取薄荷油。柴胡的切片和炮制,主要是掌握好火候和工艺,这些我可以带着大家慢慢摸索。设备方面,一些简单的可以请村里的铁匠、木匠帮忙打制,复杂的核心部件,看看能不能托人去旧的仪器厂或者回收站淘换……”
她讲得条理清晰,可行性分析也很到位,并非异想天开。沈建国听着,眉头渐渐舒展开来。张伯也点了点头:“若是真能搞成,确实是条好路子。可以先小规模试试水。”
得到了沈建国和张伯的支持,苏念晚干劲更足了。她开始着手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选址、预算、技术路线、人员培训等等。沈墨琛休假回来时,看到的就是她伏在桌上,写写画画,旁边堆满了草稿和资料的场景。
他拿起几张看了看,是关于简易蒸馏装置的设计草图和一些成本核算。
“需要帮忙吗?”他问。
苏念晚抬起头,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笑道:“你回来了?暂时还不用,我先弄个详细的方案出来。不过,等需要找设备和材料的时候,可能真要麻烦你。”
“嗯。”沈墨琛应下,目光落在她略显疲惫却神采奕奕的脸上,“别太累。”
方案几经修改,最终在合作社全体社员大会上获得了通过。大家虽然对未知的领域有些忐忑,但出于对苏念晚的信任和对更好生活的向往,还是选择了支持。合作社从公共积累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加工坊的启动经费。
地址就选在原来大队部的旧仓库,地方宽敞,也便于管理。清空、打扫、修补……一番整理后,旧仓库焕然一新。与此同时,按照苏念晚的设计,请来的木匠和铁匠开始打造所需的工具和设备:特制的蒸馏锅、冷凝槽、切片刀、烘烤架……虽然简陋,却凝聚着大家的智慧和希望。
苏念晚则开始着手培训第一批操作工人。她选了春花媳妇、王婶子,还有两个手脚麻利、脑子灵活的年轻社员。培训就在临时布置起来的“教室”里进行,苏念晚拿着实物和图纸,耐心讲解每一步的原理、要领和注意事项。
“蒸馏薄荷油,火候是关键,不能大也不能小,要保持水蒸汽均匀稳定……”
“柴胡切片,厚薄要均匀,太厚不易干燥和煎出药效,太薄容易碎……”
“蜜炙黄芪,蜂蜜的比例和炙炒的火候要掌握好,既要保证药效,又不能炒焦……”
她讲得细致,大家也学得认真。有时为了掌握一个技巧,反复练习很多遍。遇到难题,苏念晚就带着大家一起琢磨,查找资料,或者通过沈墨琛的关系,写信向省农科院的老师请教。
【叮!宿主成功推动“药材粗加工”项目,开启产业升级新篇章。奖励积分+100,【初级加工精通】状态已生效(小幅提升对常见药材加工工艺的理解与掌握)。】
系统的辅助让苏念晚对加工技术的理解更加透彻,教学也更有底气。
就在加工坊筹备得热火朝天时,孙小云又坐不住了。看着仓库那边人来人往,听说投进去不少钱,她心里又酸又痒,忍不住在几个相熟的媳妇面前嘀咕:“真是能折腾!种草药还不够,又要搞什么加工?万一赔了,还不是大伙儿跟着吃亏!我看她就是好高骛远!”
这话传到苏念晚耳朵里,她只是一笑置之。她现在忙得连生气的时间都没有,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加工坊的建设中。她知道,只有用成功的成果,才能彻底堵住这些人的嘴。
这天,第一批简易蒸馏设备终于组装完成。苏念晚带着培训好的工人,进行了第一次薄荷油的提取试验。清洗薄荷、装锅、生火、控制火候、收集冷凝液……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空气中弥漫着浓郁到化不开的薄荷清香,所有人都紧张地盯着那细细的冷凝管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