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反对杯酒释兵权,没有强悍宋军护卫的大宋朝,就是一只为异族养肥的猪,大宋文华鼎盛,花团锦簇,需要精兵勐将安定四海,才能护以周全。
其三,大宋在靖康之后,从政治改良到政治改革,形成了以民代会议为核心的朝政格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宋开历史倒车,回到垂拱而治的格局中。
“换主考,重赏功勋武将,反对杯酒释兵权,延续政治改革,反对垂拱而治!”
“换主考,重赏功勋武将,反对杯酒释兵权,延续政治改革,反对垂拱而治!”
大宋的太学生,历来是天子门生。
准官员。
在太学舒张自己的政治主张,每个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
太学学生在国家变革之际,发出自己声音仿佛是大宋传统。
考生们在皇宫门口喊的热血沸腾,声嘶力竭。
原本一些入场的考生,听见门口这么多考生汇集罢考。
回想起朱琏在集英殿公开认定李纲主考有错。
更加担心太后和赵桓争权。
自己卷入站队,一个个交头接耳,原本进宫的纷纷踌躇的退了出来。
看着皇宫门口混乱和人声鼎沸。
熬了一夜,熬红了双眼的李纲,眼睛更红了。
想当初,靖康之前的太学生表述愿景,都是除六贼,支持自己主张的。
如今一个个群情激奋的喊着要换自己。
这就是民心所向,还是他们被李敬那个奸臣蒙蔽了双眼。
眼下都不是李纲自己站出来,就可以处置的了。
脑子里嗡嗡的。
想起赵桓之前削爵的表态。
背嵴生寒。
“燕王,上皇请你过去?”
这时候赵桓不是应该站到宫墙门上,宣布对自己撤职。
同时安抚士子,承诺不撤兵权,不改政治。
请过去干嘛?
是不是感觉自己为赵氏天下为官苦心积虑,落得这个下场,还不够凄凉。
罢了官,削了爵还要在人前示众?
反正是背锅,伸缩脖子就是这一刀了。
李纲一边走,一边给自己打气。
到了宫殿之中,赵桓仍然是怒不可泄的表情看着他。
“李卿家这个主考官还真是当的轻松啊,上千学子串联,上万学子罢考,你居然一无所知?”
“微臣不察考生舆情,纵容学子集英殿胡言乱语,以至于太学考生对微臣不信任,微臣有错,微臣认罪!”
主考对考生舆情失查,本来就有过错。
如果说,集英殿上,朱琏定李纲有错,就是这个缘由。
而今太学学生罢考,他一无所知,更是坐实了朱琏给他定下的罪。
李纲也挺光棍,我有错,有罪,可是我的副山长和主考官还不是你任命的,集英殿让李敬当众宣读策论,也是你的旨意,反正我已经帮你把锅背了,仁至义尽,你爱咋咋地。
郡王爵位削了确实让人心疼,可这东西,不是说自己想保住就能保住的。
“认错有用吗?朕问你,现在皇宫外的学子,该当如何处置?”
李纲抬头,错愕的把赵桓望着?
这还用问?
“上皇,微臣罢官去职,需要当众宣布,宋军军纪严厉,尤其是各路精锐,对百姓秋毫无范,每一次对金的大胜,都举国沸腾,现如今提出释兵权,确实不合时宜,不得人心,至于政治改革,也需要上皇亲口给学子承诺,如同当日汴梁城头对勤王军喊话一般!”
“全盘答应学子所请?”
这次轮到赵桓错愕了?
大宋政改的方向是还政于民,皇帝只是国家的象征。
到最后只是发布签署议院讨论好的各种战争和重要政令,甚至新年问候。
在赵桓看来,这只是朱琏不善朝政也不喜政务的一种无奈的做法。
自古只有君明臣贤,勤政爱民,才能强国。
现如今居然让自己承认不释兵权,顺应政治改革?
这是误入歧途,当悬崖勒马!
回想自己皇后在集英殿喊那声把人拉出去,乱棍打死,酷毙了。
他也想自己能有那番杀伐果断的风采,抓几个闹事的胆大妄为考生杀了。
以正皇家威严,平息此番罢考的事件。
如今李纲居然让他顺应考生?
“李卿家,不能抓几个,杀鸡骇猴?”
这些考生闹出这么大乱子,还把矛头对准自己这个主考官。
李纲何曾不想调兵,把人统统都抓了。
或者把领头的杀了。
可眼下的形势,如同那个上奏疏杯酒释兵权的陈南生一样。
这些学子也在赌,只不过他们站位不一样,站位李敬,依仗的是皇后的仁慈和李敬编织那张坚定不移推动政治改革的大网。
听见赵桓要杀学子。
李纲浓浓的发出了一口叹息。
靖康之变时候,因为赵佶争权,赵桓有些时候还算是能听人劝。
如今怎么这样了。
“上皇,太后自从到山东监国开始,从不乱杀,战场俘虏许多可杀不可杀之人,都被打入了矿场服刑,大宋律法的死刑废黜良多,十恶不赦当须死刑者,也修改律法进行数次复核,排除司法官吏徇私枉法,确定其罪大恶极,方可行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