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瓦尔登湖吗?”
王小语只是突然想起这本书,就温柔的问他。
他在认真的开车,同时也在认真的听她……
轻轻靠着车窗,王小语看向窗外一闪而过的景色,远处的山,路边的树……
她目光如炬,对眼前一切飘忽不定的景物,她同样的柔情似水……
如果有一个“不好读的经典书目”排行榜,那么,《瓦尔登湖》一定会在其列。
这部距今100多年的超验主义代表经典作,对于现代人来说,或许是又爱又恨的啊……
黄宇说:“读过一点,怎么说呢,这本书大学的时候读到一半,后面因为没时间,就没继续读下去了!很多慕名的读者,满怀着期待在书中与作者梭罗的田园生活跨越百年后相遇,却往往总是无功而返,很多人会表示自己读不懂梭罗。”
王小语笑:“其实我也没有怎么读懂……”
而这本书又总是受到各大名家们的推崇和喜爱,名声之大让人更加好奇。
有的人用语言毫不保留地宣说此书对自己的影响,而有的人却用生命来证明自己的信仰和喜爱。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人就是海子。
去世前的海子,小心谨慎地把四本书装进了口袋里,他想着即便离开,有这四本书陪伴再远的路也不会孤独了。
于是,他带着仅有的牵挂,安然地卧在了火车轨道上,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其中的一本书就是《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一部散文集,记述了作者梭罗居住在瓦尔登湖2年2个月内发生的故事和感悟。
全书一共18篇文章,按照四时的顺序来阐述,书中不仅有梭罗本人对于人生深刻的思考,广泛的引经据典更是让人称奇。
王小语问:“《瓦尔登湖》到底有什么魅力,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其讴歌呢……而读不懂的现代人,是真的读不懂吗?”
黄宇说:“如果真的要想读懂《瓦尔登湖》,就要先了解它的作者亨利?戴维?梭罗身上的三个标签,自然主义、极简主义、超验主义,这不仅是梭罗的标签,也是《瓦尔登湖》全书贯穿的精神。”
回归田园的自然主义,体验生机与美好。
说到回归田园,是现在很多都市人心中的一个梦。
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渐渐远离了脚踩泥土,手握稻禾的乡土生活,对于“自然”两个字,不仅少了人类原本的敬畏之心,连最基本的了解可能都渐渐被遗忘。
但是,人类骨子里与自然的连接仿佛基因一般存于体内,现实生活中的疲劳与辛苦,让人们把美好的希望寄情于田园和自然之中,返璞归真也许会是现代人最后的写照。
而早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国,梭罗就开始了对于自然的探索和热爱。
梭罗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与现代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梭罗出生在19世纪上半叶,他所处的年代正是美国经济由农业时代转型于工业时代的初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而快速的开发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以及对于自然的遗忘。
原本就热爱自然的梭罗,在这种环境的充斥下,反而像现代人一样更加向往田园生活。
所以在瓦尔登湖生活的2年里,梭罗乐于观察自然中的一切生物,半夜行动的狐狸和臭鼬,森林中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四季中不同景色的变换都让他沉醉其中。
除了观察自然外,梭罗还喜欢体验收获自然果实的喜悦,在瓦尔登湖期间,梭罗自己动手耕种,在耕种时感受泥土的力量,在他的眼中这更像是感受自然的方法。
他在书中这样记述:
“泥土,尤其是新鲜的泥土,里面有一种磁性吸引着盐、力量和美德,赋予泥土以生命,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劳作不息,靠自己的耕耘养活自己;一切粪肥和其他的复合肥料只不过是这一改良的替代品。”
回归自然后,梭罗体验到了田园的美好,也感受到了自然的生机,而这与他主张的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是分不开的。
还有一点,断舍离的极简主义,摆脱束缚,释放心灵,感知美好。
梭罗对于生活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简单。
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这样看来,梭罗的思想又再次与现代人断舍离的思想不谋而合。
他把生活中繁琐多余的内容剔除掉,按照最简单的方式生活,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心灵,享受当下的自由。
在瓦尔登湖生活期间,梭罗也秉承着这个原则身体力行。
他吃着最简单的食物——面包和蔬菜,家具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写字台和三把椅子,剩下的就是一些简单的厨房用品。
因为生活简单,只需要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所以梭罗在此事上并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