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只要朱棣不欠薪,三千营这些蒙古骑兵,压根不在乎朱老板要他们砍谁。
汉王朱高煦在军中素有威望,带着诸将处理着这场战事的收尾,准备将这批投降的鞑靼残兵筛选之后,一部分充入三千营,加强自己的实力。
老大在朝中把持朝政,朱高煦也很有危机感,一边联合老三,一边在军中不断加强自己的影响力。
对于这批鞑靼残兵,汉王朱高煦当然也不会排斥。
明军北征打鞑靼,一打一个准,还一直追着鞑靼到了斡难河,当然离不开这些蒙古雇佣兵的带路了。
想当年霍去病深入漠北,孤军转战千里,他手里的匈奴士兵可不少。
明军
中军大帐
打本雅失里带走的残部打溃之后,朱棣没有深追,率军回营了。
倒是本雅失里被吓破了胆,害怕被王宇这个小旗拖住,后面朱棣的大军在赶来,直接丢下千余残部跑了。
帐中
朱棣在卸甲之后,穿着白色的素衣,横躺在帐中榻上小憩,一双虎目似闭非闭,犹如饱餐一顿,慵懒在烤太阳的老虎。
小鼻涕在一旁给皇帝斟茶,这可是江南进贡来的上好茶叶。
虽然后方运力紧张,但太子送来的物资,皇帝总是要有些额外配额。
“陛下!应天府有靖难遗孤密谋,准备在大军凯旋之日行刺陛下!”
提领大明锦衣卫南镇抚司的指挥使纪纲,躬身立于榻前,今天他从应天府锦衣卫那里收到点有趣的消息,前来找朱棣汇报。
朱棣眯着眼睛,杵着脑袋躺在榻上,不见他动作,只是轻飘飘来一句。“嗯!朕知道了!”
那些靖难遗孤,早在永乐元年,靖难之役后,就全都被朱棣发配到了奴儿干都司的苦寒之地。
现在这些靖难遗孤能无召既回,来到应天府准备刺杀,朝中必然有他们的内应。
朱棣并不准备提前制止这次刺杀,反而打算是利用这次刺杀的时机,让东厂找机会再把朝中那些建文残留的大臣,再清理一遍。
家里要保持干净,肯定是要时刻记得打扫。
太子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妥协只能换来更大的妥协,这些文臣就会蹬鼻子上脸。
朱棣跟他老爹脾气也差不多,文臣在永乐一朝,压根没有起事的机会。
朱棣深信,皇帝对朝廷的话语权,永远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已经打算用刀子,和自己唱反调的文臣说话了。
朱棣已经要借此靖难遗孤刺杀的机会,牵连一批一直和自己唱反调的大臣了。
榻上
朱棣虎目一睁眼,精光四溢,看来已经下定决心要收拾朝中那些和自己唱反调的大臣了。
这次乃是刺杀皇帝的大事,牵连一些大臣也是很正常之事,想必老大也讲不出什么为那些文官求情的话来。
皇帝如此顾及太子朱高炽,倒不是怕了他,而是朱棣这次北征鞑靼,立下了武功,他准备再来几次,以证明自己比建文出色,所以家里还是得老大帮他守着。
反正朱棣就不信了,老大这被文官忽悠的太子,还敢造反不成。
“陛下!”
小鼻涕早早的伺候在一边,见皇帝起身,立马躬身奉上温度正好合适的茶水。
朱棣接过茶杯,看向纪纲。“靖难遗孤刺杀的事,你就不用操心了,朕自有计较。”
纪纲虽然有些不法之事,但也明白皇帝的信任才是最重要的之事;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在大明,算是个皇帝的孤臣。
至于为什么后世纪纲这么多黑料,想想明史是清修着,而且还是文臣修的,就一点不奇怪了。
文臣修着的史书上,很少有人会给砍自己的刀子说好话。
太史公司马迁都还因为李广是自己朋友,说他类比卫霍,有失偏颇呢。
更何况是后面大清没有节操的文官了,在史书上,压根不会给纪纲说半点好话。
“臣!遵旨!”
面对朱棣的要求,纪纲答应的无比干脆。
“这茶不错!小鼻涕,去给纪大人准备一杯来。”
朱棣用茶杯盖子拨开茶叶,轻轻喝了几口茶水。
“纪纲!说点有趣的事给朕听听!”
纪纲躬身立在一侧,略微想了想。
朱棣现在在斡难河全歼了本雅失里鞑靼部的三万大军,正是高兴的时候,当然不可能想听什么靖难遗孤的烦心事,所以...
“陛下!太子殿下在北征大军开拔的前一天晚上,往五军营中塞了一支太子府的亲卫小旗。”
“哦!哈哈!老大这是胆子大了啊!想染指兵权,还是要监视朕的一举一动啊?”
朱棣一听太子朱高炽如此,倒是一点都不生气,反而在小鼻涕和纪纲面前,小小的一番调侃了一番。
吓儿子嘛!老朱家的祖传习惯了。
太子沉稳弘毅,一板一眼的行事风格,受那些文官影响太大了。朱棣看他做点出格的事,反而觉得很有意思。
“陛下!太子塞进来的小旗不满编,只有十五人,而且这只小旗是集中在幼官舍人营,应是为护卫前靖安侯遗子王宇而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