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的文武官员,面对晋王朱济熺,只能打开城门束手就擒。
因为这是大义。
他们敢不开城门,迎接他们的将是士卒倒戈,九族之祸。
可即便如此,为了震慑北方,朱尚炳依然借用文武首领的人头,来宣告他为北方霸王。
后来,依然有不少自诩为忠君之臣之人,重蹈了晋阳官员的覆辙。
一直杀到河间县
朱尚炳终于停下了脚步,选择等待朱尚烈率领的瓦剌军团。
“济熺,陪兄长上城墙看一看,咱们对面的宋忠将军,是否会领命前来。”
河间东去五十里地,便是开平。
也是朝廷四十万精锐驻扎所在。
手中仅有十余万军队的朱尚炳,没有贸然前往开平接受军权。
毕竟,山西的经历已经让朱尚炳意识到,皇帝的旨意,被很多官员束之高阁。
或许正好印证着一句老话,山高皇帝远!
当然,倒不是说他们真就不尊皇命,其原因,还是朱允炆给他的圣旨的确缺少合法性。
当然,即便如此,朱尚炳也一样横推北方。
一个字,不服就杀。
可知大明秦王呼!
看看中原历史上,秦王的定义可是非同寻常。
秦王,是可以继承皇位的存在。
从大秦帝国的第一代秦王,赢非子开始,到大明帝国秦王朱樉结束,每朝每代的秦王无一不是帝国的支柱。
至于朱尚炳为什么要等瓦剌军团到达?
其原因还是因为兵力戳襟见肘的缘故。
开平的宋忠,手中可是有四十万精锐,还是大明防备草原的边军。
战斗力,仅次于五军都督府。
不管怎么说,朱尚炳坚信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原则,等瓦剌军团到达后,他就有了十五大军,也就可以断了宋忠的粮道,那么四十万大军自然不攻自破。
当然,这都是最坏的结果。
朱尚炳相信,宋忠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不受皇命,或许宋忠敢。
但他下面的将领,未必会和他一条心。
即便所有将领,都选择抗命。
那么朱尚炳便会给他们安插上造反的帽子。
这样一来,他们除了自取灭亡,再无选择。
在皇天后土,强盛大明,宗族社会的时代,士卒们可不愿意被认定为叛军。
因为这无疑不是断送自己的家族。
诛九族或许不会,三族肯定跑不了。
故而,四十万大军的崩溃是迟早的。
要知道,开平的四十万大军将士,那是从南方调来的。
与他秦王府,燕王府的士卒可是有着本质的不同。
谁还没有一个家,谁能没有牵挂。
果然
没等朱尚炳与朱济熺走出县衙,就有传令兵前来报告。
“报,大王,宋忠将军求见。”
朱尚炳笑着对旁边的朱济熺道:“来的倒是挺快,走,与兄长同去迎接这位大将军。”
朱济熺不置可否。
自与朱汇合后,朱济熺发现尚炳兄长似乎变了一个人。
也不能说变了,或许这就是尚炳兄长的本色。
杀伐果断。
当然,这是朱济熺选择了一个良好的形容词。
用朝廷之人的话说,朱尚炳就是一个侩子手,是残暴。
杀就杀了,十八年后必定又是一个好汉。
但不想,朱尚炳竟然做出斩草除根,祸及家人的行动。
全是满门抄斩。
如此杀性,自然引起了大明官场的震动,情理之中,朱尚炳也成为了全民公敌。
也因此,朝廷的文书是一封接着一封传来。
这些文书,除了指责朱尚炳以外,就是暗示朱尚炳,别拿着鸡毛当令箭。
对于这样的指责,朱尚炳原封不动的送去给朱允炆。
他该怎么做,还得继续坐下去。
朱尚炳对朱济熺道:“杀人并非本意,然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大明的官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腐败情况。”
故此,朱尚炳趁此机会,在北方进行一次清理害虫之事,又有何不可。
这些话,让朱济熺想多了,他很识时务的将从山西带来的六万大军,全部移交给朱尚炳这位兄长指挥。
毕竟,说起腐败,说起穷奢极欲,他这位晋王可是不遑多让。
故而,朱济熺怕了。
害怕这位新晋的北方霸王,这位兄长会收拾他。
对于破罐子破摔的朱济熺,朱尚炳也心中清楚。
但,他觉得朱济熺还是情有可原的。
毕竟,朱济熺的晋王府,有着无数底蕴可以让他随意挥霍。
兄弟俩走出县衙,正好碰见迎面而来的宋忠。
“末将宋忠,拜见秦王,晋王殿下。”
“免礼,宋将军请起。”
朱尚炳连忙拦住宋忠,不让其跪地。
随即,朱尚炳以系统扫描其忠诚度,70。
于是,朱尚炳上升了一个热情高度,拉着宋忠的手往里走。
宋忠。
洪武末年锦衣卫指挥使。
朱允炆登基后,被其委派率领四十万大军驻守开平防备燕王,是朱允炆心腹将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