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为如此,制度沿袭数百年后弊端丛生,行贿、走私、官员以权谋私等等陋习不一而足。
不过总体来说宋代的市舶司制度已经比较完善,整体上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继续沿用也大差不差。
所以朝堂上争论的焦点也一直是要不要设立市舶司,设立之后市舶司管理的范围是宽是严等等,对于市舶司具体该干什么,朝堂上倒是没有什么争论。
而在朱瞻埈表示支持设立市舶司对海贸进行统一管理之后,这部分内容也就没有太多争论的余地了,朝堂上也很快达成了统一的意见。
但随后反对设立市舶司和反对开海的人却又好像串联到了一起,在什么人可以进行海贸这件事上又展开了争论。
一方提议由朝廷甄选大户设立专门的海商从事海外贸易,另一方则表示朝廷不应该加以限制。
对于这两种论调,朱瞻埈在听完之后不由得嗤笑,前者无非就是清朝广州十三牙行的翻版,除了养肥买办,培养出大商人之外,对于国家意义不大。
而后者则还是完全放开海禁的论调,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
对于开放海禁一事,这两种论调其实都不食用。
前者限制了海贸的从业者,限制海贸的规模和范围,这会导致海贸被少数海商所操控把持,联系上明代盛行的官商勾结,后面会发展成怎样的利益集团是很容易推算的事情。
至于说不加限制的任由百姓从事海贸活动,这还真的会造成百姓一窝蜂的从事海贸活动,造成严重的后果。
人皆有从众之心,若是一件事情能够获利,自然有无数人对其趋之若鹜,很容易就会演变成过量的投入,最终导致崩盘。
这一点在后世的炒股、炒房之类的事情当中早已体现的淋漓尽致。
所谓当卖茶叶蛋的都跟你讨论股市的时候你就该跑路了,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的。
不过若是以权势来强压他们的意见,这些人必然不服,甚至在日后从众作梗,破坏市舶司的经营。
所以朱瞻埈在听完了他们各自的意见之后,便直接开口道:“既然如此,便用气运罗盘来推演好了,这东西本就是做这个用的,你们各自将各自的建议整理出来,投入气运罗盘来进行推演,看你们各自的建议对于大明的国运有何影响。”
“此法甚好,之前朝廷有事情争论不下的时候也用过这种方法,以对大明国运影响的轻重来定高下,也能让所有人心服口服。”朱高炽向来是习惯于做好好先生的,眼见朝堂上争论不修,他自然支持用气运罗盘来分个高下。
朱棣对此也无异议,这种事情在之前也已经进行过多次,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个在选择困难时挑选对国家有利政策的简单高效的方法。
眼见皇帝和太子都支持这样做,其他人也没有异议,很快两份政策便被整理了出来,随后在文武百官的注视下被投入了奉天门外的气运罗盘,开始了推演。
很快气运罗盘便给出了结果,前者会导致海贸为部分海商所垄断,不利于国家。
而后者会导致大量人口投入海贸当中,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社会动荡,同样不利于国家。
看着这两种结果,朝堂之上一下子便相顾无言,所有人都闭嘴不说话了。
很显然,大家都没有料到这两种建议居然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不过相对来说,设立专人从事海贸这一点虽然会导致海商垄断海贸,但总体来说并不会引发巨大的社会动荡,算是两害相较取其轻中的那个轻了。
然而现在的大明并不需要两害相较取其轻,而是有更好的选择。
“结果已经明了,若是要开放海贸,过于限制和过于开放都是不行的,朝廷应当进行合理的管控,放开海贸的同时也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从而在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及时调控……”面对两种结果,朱瞻埈此时才开始说出自己的方案。
朱瞻埈其实对于开放海禁允许百姓进行海贸一事早已经有了定计,只是朝堂之上若不让这些官员们先吵一架就直接抛出自己的方案,无疑会显得他们都是废物。
虽说这其实也没什么问题,但总归造成的影响不太好,所以朱瞻埈也就多花了一点心思,任由他们先讨论。
毕竟一人计短三人计长,这些官员虽然在眼界和格局上可能有所欠缺,但毕竟是一直在执掌政务的,对实际情况更加了解,让他们来完善细节和实际操作,也能够让事情更加尽善尽美一些。
然而在朱瞻埈滔滔不绝讲着自己的看法的时候,却忽然又有人跳出来,指摘朝廷根本就不应该开放海禁,毕竟刚才两种策略的推演都是于国无益,所以由此可知开放海禁对国家也没有好处。
对于这种非黑即白的论调,朱瞻埈感到有些好笑之余又十分的气愤,于是干脆也不废话,直接透过水镜将自己的建议化作一道神念,投入了气运罗盘之中进行推演,打算用事实来堵住这些蠢货的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