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众将个个面面相觑,曾国藩知道自己该说话了。
“各位的发言都分析得不错,说是我军到了生死关头也不为过。我这里有个想法,大家看看是否可行。
我拟命曾国荃率吉字营猛攻太湖,限令10日内破城。外围的两道防线则交由多都统和胡巡抚负责,抵御发匪进攻,时间同样以10日为限。鄱阳有李续宜2千人和水师2千驰援,据城防守,可以坚持10天半月,暂时不予考虑。”
众将听闻,皆纷纷赞同,遂按计行事。
后十三军方面,陈德才在出发前,就拿到了军需部送来的扬威军蓝红双色旗,随即出发。在连续攻占了浮梁、景德镇后,陈德才率领前营、建设3队及俘虏改编的临时队伍近5千人,杀到了鄱阳城外,在城东5里处下寨扎营。
随后,陈德才就和建设3队队长带着手下的卒长们,从东门经北门一直走到西门,逐一观察各城门守军的情形。南门属于水门,在船上已经观察过了。
从千里眼里可以清楚看到,守城清军个个面色如土,一副惶恐不安的模样。见此情形,几人都是相视一笑,纷纷掉头返回大营。
第二天,后扬威军对东南西北四门发起围城攻击。南门是水门,则由大船载一卒士兵,抵近射击。其余三门,每门均由一个卒负责进攻,全部都是在城墙外100步处(约160米)做压制射击,并就地挖掘战壕。
下午开始,各卒均只派出一个两的部队,在挖好的战壕里监视清军,射击所有胆敢冒头的人。如此连续连续进攻了两天,清军的伤亡很有限,不过300来人。
可整个清军的士气,已经低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估计有那么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会引发整个守军的崩溃。
第二天晚,陈德才便接到探马来报,湘军援军抵近,明天既可到达鄱阳。
由于湘军水师有2千人一同抵达,而自己手上根本没有战舰可以对战,只得卸下所有给养和弹药,让船队迅速撤向浮梁。
第三天一大早,湘军援军抵达,鄱阳岌岌可危的形势得以缓解。
李续宜进城后,了解到扬威军就是两个旅不足4千的战兵,而且扬威军吴天佑也没有出征,很是生气。把鄱阳守军,甚至是知府都臭骂了一通才解气。
像是不喜欢乘人之危,上午扬威军并没有发起进攻。而是到下午未时四刻(14时),陈德才留下建设3队一部和新收编的军队留守营寨,率领前营和建设3队其他士兵,前去攻城。在城里的李续宜见状,立即点齐5千兵马迎战,两军在城外相距3里列阵备战。
李续宜共有4营2千火枪兵,于是派出2个营迎战。湘军是典型的线列阵战术,士卒们踩着鼓点、扛着枪分两个方阵缓缓前进。陈德才立即命令前营前卒、中卒、后卒三卒出战。
士兵们在各自卒长的指挥下,迅速提着枪以方阵形式跑步向前,并在距湘军500米的距离停下。前卒四周散开,以散兵形式迎敌。中卒和后卒各自列阵,以线列阵队形和湘军对战。
前卒散开时就开始射击。等湘军进入350米时,中卒、后卒的方阵开始三段击。扬威军因为使用后装步枪,换弹速度极快,射速达到4发/分钟,且命中率高达20%。湘军前进到300米时,已经倒下了200多人。两位营官无奈,只得下令停下列阵,上子弹射击。
可当湘军举枪射击时,扬威军士兵已经全部卧倒在地,改用卧姿自由射击。湘军的一排子弹过去,也就三两个运气不好的倒霉鬼中弹,一轮下来还没打中10人。而自己这方又有近百人中弹倒地。
此时,只见后面列阵的四个方队的扬威军,跑步向前压了上来。1千湘军顿时崩溃,转身向后溃退。扬威军三卒列队追击,左卒和右卒则从左右两侧压向湘军中军。
战场上的变化,李续宜看在眼里,心中暗自悔恨自己大意了。现在撤退也难了,会引发全军溃散。只得命令1千水师火枪兵上前接应,并左右各派1千人拦截扬威军的两翼进攻。
谁知,此时的扬威军前后左右中五卒,以卒为单位组成5个线列阵,攻击前进,建设3队紧随其后压上。湘军根本无法冲破扬威军的子弹网,密集的子弹不断带走湘军士卒的生命,击碎了湘军最后的抵抗意志,开始纷纷后撤。
此时,李续宜知道自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再缠斗下去,除了徒增伤亡外,没有任何作用。于是下令全军撤退,引起全军溃败。
跟着李续宜成功逃回城里只有1千人,其余的因为城门限制,都来不及撤退,被扬威军打死或被浮。李续宜知道大势已去,没和守军及知府打招呼,就带领一帮湘军残兵直接去南门,登船撤走。
鄱阳知府获悉李续宜大败撤走,无奈之下,下令开城投降。自己在知府衙门内上吊自尽。扬威军顺利占领鄱阳。
除了出征在外的前营和建设3队,以及留守在贵池河临时营地的特战师后营,部队均已抵达祁门县。临时营地尚余3万石粮草未运抵,其余物资运输完毕。吴天佑于是着手准备攻打徽州各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