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农工商都一样,朝廷给予了他们便利,而他们也会给予朝廷便利。
特别是如海图开放这件事上,朝廷做出了表率,也代表着之后可能会再放出海图,若是海商自己不表现出觉悟,必然会让双方现在良好的态势蒙上阴霾。
如李贤这样的官员,虽然在天津干得不错,可不得不说,脱离底层太久,提防着市井小民,总是把人性往最坏的方向去想。
厅堂之中,李贤拍了拍海图,感叹道:“有了这些海图,将极大填补大明海疆的空缺。”
闻言,身旁的同知不断点头:“可是,海图还是需要实践,这种东西,下官就算看不懂,可也知道有危险。”
“谁说不是呢。”
李贤道,天津的海商众多,时间久了,他也认识过一些人,但是,这两年来,有些人出了海之后,有的人船回来了,人没回来,甚至还有人和船都没有回来。
出海就是如此,风浪越大,舶来品越贵,为了利益,海船如同飞蛾一般扑向火焰。
这样的行为需要极具冒险精神,华夏,从来就不缺这种人。
新海图出自天津舰队的阴阳官,培养这些阴阳官可不容易,其知识面之广,涉及的可不仅仅画海图那么简单。
让这些人去冒险,就是让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去涉险,李贤光是想想就觉得无比的遗憾。
但是,这些人不去做,别人想要做也做不到。
“知府大人想开一些,现在有了海图,有来来往往的海商,或许就没有那么危险了。”
同知也是和海上接触之后,才深刻理解了出海的风险,大型商队看上去风光,但也不全都是东家,很多大东家都和他们一样,待在陆地安全的地方,冒险的事,他们可不会去干。
所以,许多海员本质上也是工人,不能直接将他们划归商贾之列。
“对对对,有了海图,一定能够提供不小的帮助。”
李贤点着头,顿时觉得堆积的海图无比重要。
天津港口依旧热闹,陆陆续续都有海船出港,船帆林立,海上虽然危险,可出海一次,就能赚来普通百姓两三年甚至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
单打独斗前往倭国可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抱团取暖,甚至是能蹭上舰队护航就更好了。
明人对于倭国有着不好的印象,但奈何倭国算得上是矮个子里的高个,距离上也不算远,所以能够前往倭国贸易,算是日程短,见效快的一处选择。
以前不是胆大的人,或许还不敢踏上倭国,现在长崎有大名驻军,海商的胆子自然也就大了起来。
要说大明对海军最为信任且依赖的人群,就属于这些出海的海商了。
舰队帮忙肃清沿海海寇,而且还免费提供护航,最主要便是本身强大的火力,就给人十足的安全感。
而海商路过天津,集散的货物颇多,如今的天津码头属于本土货物市场,而海边的港口码头,则是主营舶来品。
在两处的沿街都是商铺,给天津带来了许多经济效益,自然也是天津主要税收来源之一。
当然,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天津也不仅仅是口岸经济而已,还有各类工厂以及盐业。
对于如今大明大部分府城而言,天津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商业城市,发展之迅猛,足以让循规蹈矩的官员咋舌。
天津的商税税收上缴至朝廷之后,可以养活整个京畿地区乃至周边的范围。
这在朱祁钰看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海贸的利益巨大,且当前独一档,要想要超过海贸,就要打通大半个大明的陆路交通,激活内循环才能满足。
想要富,先修路,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京城往西山的铁路完成之后,京城就会连通天津,而后便是往北,打通辽地。
以分段式的建造,最大程度利用铁路的运载能力,同时将辽地打造成更加宜居的地区
如今辽地新建的沈阳城也是基本完工,那里便能作为一处中转站。
这站点都是通过会议讨论之后得出来的最佳方案。
比如在考察完京城往天津的铁路路线之后,工部的人就前往永平府考察。
需要经过的站点并不会太长,如此也能方便火车入站维修以及增加需要的补给。
之后就是从沿途一众卫所之中挑选两处,用于永平府往沈阳府的停站点。
于谦对此那是举双手赞同,毕竟他所主导的新城立马就能够拥有火车站,这对于一座新兴府城而言,助力可不要太大。
所以,不仅是朱祁钰在关注铁路的铺设与建造情况,朝中不少官员也在时刻关注着。
现在大明第一条铁路已经铺好了轨道,就等车站点建设好后,便算是完工。
之前圣人来视察,让工地里的工人干劲十足,整体的工程进度都加快了不少。
墙上都是抹了白灰,地上的瓷砖也是晶莹剔透。
工人熟练掌握了工程技术后,各方面的动作也都快上了不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