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前方的路被拦住了。这是先锋主将吕红玉的营地,守卫比铜墙铁壁还要严密。张存朋从内往外看,只见火把通明,士兵们荷枪肃立,形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他深知逃走无望,只好灰心地爬回床上,疲惫地闭上了双眼。
这一夜,明军有些不对劲。奇怪的是,吕红玉这个战场上令人胆寒的女女首领竟然没有回来。虽然她打赢了仗,但明军在整顿后,派出数千骑兵展开反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明军的手下们开始紧张起来。“明军的马队最快明天就能到达,我们何不设伏,给他们一个惊喜!”有人提议。
“不!”吕红玉果断拒绝,“我们停下来布防,明军可能会识破我们的计谋。如果他们绕过我们,再回头偷袭,那才是最危险的。”她目光坚定地望着地图,“我们得赶紧行动,趁着夜色赶路。只要过了江,就能到达洪宣娇的太平军驻地。到时候,区区几千骑兵,我们一口就能吞下!”
于是,四更天时分,队伍开始行动。吕红玉一如既往地冲在最前面,张存朋作为“家眷”被安排在队伍后方。虽然行军辛苦,但他庆幸自己没有再次成为吕红玉的刀下亡魂。
经过两天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过了江。随着时间的推移,吕红玉对张存朋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不再满足于和他保持单纯的友谊,而是开始渴望和他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她多次在言语和行动上暗示要和他结为夫妻,然而张存朋却始终没有回应。
一天,吕红玉终于忍不住写了一首情诗给张存朋,诗中暗示了她的心愿。诗中写道:“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金谷园。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这首诗委婉地表达了吕红玉想要和张存朋结为夫妻的心愿,同时也透露出她对张存朋的思念和等待。
张存朋读了吕红玉的诗后,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他深知自己对郑妥娘的感情,也明白吕红玉的好意。然而,他觉得自己已经有了妻子,不能再有其他的牵挂。于是,他写了一首诗回复吕红玉:“绿叶成阴春尽老,犹自扶持觅归路。”这首诗表达了张存朋对吕红玉的感激和歉意,也表明了他对郑妥娘的执着和忠诚。
吕红玉看到张存朋的回信后,心中五味杂陈。她明白张存朋的苦衷和选择,也尊重他的决定。然而,她还是感到了一丝失落和遗憾。她知道,自己与张存朋之间的缘分可能只是一段美丽的插曲,永远无法成为动人的篇章。
而张存朋则更加坚定了自己对郑妥娘的执着和信仰。他知道自己对吕红玉只是一种友情和尊重,而不是爱情和亲情。
一天,张存朋鼓起勇气找到吕红玉,向她提出放他回家的请求。看到吕红玉再次挺身迎战的身影,他心中不禁感慨万分。然而,就在这时,他突然发现她的气力越来越弱。
“红玉,你怎么了?”张存朋惊呼着扶住她,“你是不是受了伤?怎么会咳血呢?”
吕红玉脸色苍白地苦笑:“是内伤,我挨了明军一锤。起初我以为没事,但回到营地后,身体就越来越不对劲了。”在那一刹那,明军张存朋心中涌起了深深的恐惧。他望着眼前痛苦无助的吕洪玉,泪水模糊了双眼。“我该如何是好?”他喃喃道,声音带着无尽的迷茫和绝望。
红玉静静地望着他,指了指床下的箱子。“那里有令牌、路票,还有一百多两银子。”她的眼神坚定,仿佛在告诉张存朋,无论发生什么,她都会保护他。
天空渐渐泛起了鱼肚白,红玉催促着张存朋:“你快走,往北逃,南方的太平军已经占据了天下。你只有出海或者往北逃,才有生路。”她的声音虽然虚弱,却充满了力量。
张存朋默默地点了点头,迅速整理好衣物,化装成一个小商人模样。他拿起令牌、路票和银子,从东门逃出城去。在他心中,红玉的嘱咐一直回荡着:“你一定可以活下去!”
当他逃出百里之外的时候,已经是午时了。他深知,家乡已经沦陷,郑妥娘也不知去向。面对苍茫的大地,他感到迷茫和无助。“我该何去何从?”他默默地望着远方,心中满是无奈和绝望。
郑妥娘和丈夫张存朋在战乱中被迫分开后,她并没有像人们所担心的那样死于大顺军的铁蹄之下。事实上,她凭借着顽强的求生意志,躲过了大顺军的掠杀,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流浪乞讨回家之旅。
在逃亡的过程中,郑妥娘经历了一段又一段的惊险历程。她躲过了大顺军的搜捕,在荒野中藏身,躲避在丛林里,利用地形的掩护一次又一次地逃过劫难。在途中,她忍受着饥饿和寒冷,用疲惫的身体行走在艰难的路上,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挣扎着站起来。
郑妥娘的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回家的信念。她一路乞讨,忍受着人们的冷眼和嘲笑,只为了能够活下去,继续前行。她的心中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和期待,这份强烈的情感支撑着她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