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皇室建筑、家具陈设和生活容器等多用九、五两个数字。
为什么要将一条龙绣在里襟呢?因为九是奇数,很难在布局上做到均衡对称,于是,只好将一龙绣在里襟。
这样,龙袍的实际龙纹不少于九条,而且在正面或背面看又都是五条(两肩之龙前后都能看到),正好与九五之数吻合。
江毅穿的龙靴,是千层底的,厚实软和,上有精工绣制的龙形图案,色彩甚是华丽。
江毅端坐皇位,接受以文武群臣三跪九叩大礼,从此确定君臣身份。
登基仪式最后一项内容就是江毅要向天下发出诏书,昭告天下大汉王朝在冀州真定建国了。
江毅在诏书中强调:“凡我治下百姓,皆为我汉家子民,此敬告天下,凡犯我大汉者、犯我汉家子民者,虽远必诛!”。
江毅此诏不但在登基仪式上宣读,更刊登在了由人民军报正式改版的第一期的《大汉周报》上,举国欢腾。
当天下各国看到这份大汉周报的时候,只是对江毅的强硬表态感到意外而已,当看到诏书上盖着的大印时,皆是震惊。
因为诏书上不但盖有江毅的大汉天子印玺,还盖有始皇时期雕刻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
这无疑不昭示着江毅的大汉天子的法理正统身份。
大汉周报还刊登了江毅欲循始皇足迹,进行泰山封禅,霎时引得天下士子文人的顶礼膜拜,彻底的将各个自立的皇帝踩在了脚下。
江毅登基的第十一天后,便了站在泰山顶上,进行着他登基后的第一次祭天——泰山封禅。
江毅刻意的循着始皇帝走过的道路,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
封禅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封禅起源。
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五经通义》曰:“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似乎纯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王受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
其实封禅的具体仪式则是富有象征性的。
班固说:“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着己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址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
《礼记正义》云:“祭天则燔柴也,天谓日也;祭地,瘗者,祭月也。”
以上不难看出封禅的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层的意思,那就是: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当然了,这只是古时帝王们能够最好的表达美好愿望的行为了。
按礼部尚书张省吾的既定行程与时间,泰山封禅之后第二日,一行人便出发了,抵达冀省罗湖府的日子正好是清明节的当天。
身着礼服的大汉天子江毅率天子仪仗,领一众文武的在恩师严公的墓前祭拜,并致拜词,追封严公为大汉“文忠公”,享国士誉。
并另旨赐封师母严张氏为一品诰命夫人,至此严公之家一时风头无两,连皇帝都是门下弟子,马上又是皇亲国戚了,国朝三个丞相,一个是严公的儿子,另两个是严公的弟子,就连朝中五部堂官,也是严公的学生。
自此之后,严府每日来客络绎不绝,多是严公的故友门生,上门不是来叙旧谊,就是学生来拜望师母的,一时令严从喻烦不胜烦,于是夜宿丞相府值房,多日不回家。
初始,严母也是对来者热情接待,都是远道而来的,还不好驳了面子,无奈来人实在太多了,也没地方可去,一家人只好住客栈躲了起来。
江毅一回到都城真定府皇宫,所有的事都来了。
薛城元就领着户部的尚书找到了御书房,两人欲行礼参拜,被江毅伸手拦阻,江毅道:“薛丞相你转告各部院,以后非重大节日,大臣们上朝只行拱手礼即可,不必大礼跪拜。”
薛城元道:“皇上,这好像与礼制不符。”
江毅打断他道:“我的性格...”
薛城元立时阻止:“皇上,您以后只能说‘朕’,不可说‘我’,其他都可以协商,唯独这条,没得商量,皇权就是皇权。”
江毅无奈道:“好,好,这点依你,我,不是,朕一时不适应,慢慢改慢慢改。”
薛城元见江毅那副样子,心知江毅是听进去了,一时要全部改过来,漫说是江毅,换成任何人也得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关键是这身份变化也太大了。
薛城元欲跟江毅谈国库的事,江毅却先说了:“薛丞相是来找朕要钱的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