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梧云珠婚事·赐婚(十五)
荣宪的动作很快,一连几日进宫走动,言辞恳切地致歉又道贺。
致歉自是为荣妃所为,向太后、康熙请罪,又提及自己不久将回蒙古,忧愁离别的同时,又依依不舍。
道贺则是对梧云珠和莫日根,字字句句都为梧云珠和莫日根婚事高兴,也不说布琳失了婚事如何如何,只道布琳没福气,只能再看以后。
几句话下来,说得太后、康熙心里不是滋味。荣宪是自家的孩子,她和布琳有多无辜,俩人能不清楚么?
奈何,荣妃非要横插一杠,被纯禧逮着机会钻了空子,两人见荣宪这般更觉亏欠。
哪怕康熙知晓荣宪如此多少有做戏的成分在里头,可难免软了心肠——
终究荣宪是他第一个养大的女儿,打小千娇万宠的,怎会不记挂?不上心?
因而,荣宪若有若无地提及嘉瑗时,康熙心下跟明镜似的,乐得顺水推舟,透了两句:
布琳是好孩子,于嘉瑗也算良配,但他之前已经把老四的女儿指得差不多了,不好再越过老四给孩子定亲,但要是荣宪能说动老四家地点头,那他绝对立马下旨赐婚。
荣宪得了准话,亲自下厨给康熙做了一道家常菜,康熙吃得甚是舒心。
太后则在太妃提醒后,方后知后觉荣宪的打算,左思右想这婚事对满蒙和睦有利。
且布琳早就定了前程,是要留京当差的,样貌才干都出众;人品么,也是养在自己眼皮底下的孩子,挑不出错;嘉瑗嫁他也不必离京,跟温宪似的,可以时不时进宫探望。
总的来说,这桩婚事,算是良配。
但隐患也是有的,两人年岁差了七岁,瑚图里和荣妃不是善茬,还有宣妃护嘉瑗护得紧,说服宣妃可不容易……
反复思索许久,太后犹犹豫豫不肯表态,荣宪却极为高兴,没有直接拒绝,就有戏。
三两句套出太后的担忧,荣宪登时表明三点:
一是瑚图里她会带走,荣妃在安华殿潜心烧香祈福绣经幡,已然大彻大悟,想通了许多,绝不会再掺和晚辈的事儿(实则是没了掺和的精力,知晓胤祉被户部为难后,荣妃后怕不已,忏悔个不停);
二是她大概率是要在蒙古终老的,嘉瑗嫁给布琳,只要小两口日子和睦即可,她和额驸是极其看好嘉瑗的,绝对当亲女儿般护着;
三是布琳才十六,不着急成婚,先立业再成家也是可以的,宣妃娘娘要是担忧人不好,那就请宣妃亲自调教布琳。
左右布琳也是要留京当差的,需要一位长辈提点照看,想必亲自调教出来的,宣妃娘娘总归是能放心的。
太后常年礼佛,脾性也带着几分温敦,见荣宪言语诚恳、神态温和,又把姿态放到最低,忍不住叹了口气,问道:“你就这般想布琳尚主?”
“玛嬷,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蒙古如今的情况,您比孙女清楚,只有留在京城,只有攀附皇家,布琳将来才能万事无忧。”
荣宪含泪道,说着,眼圈一红,露出一副虔诚又坚毅的模样,磕了个头,“皇玛嬷,孙女抚蒙,为的是大清和蒙古和睦,布琳留京,也是维系大清和巴林部。”
自端静一手引导的清蒙军成立,蒙古部落日日惶恐,除了一个劲儿地向大清表忠心,就是背后腹诽不已,巴林部和大清关系紧密,但也挡不住内里有人闲话不断。
额驸和她这般为布琳筹谋,私心是为了儿子,可也是有公心的——
布琳和皇室格格的婚事一成,巴林部内人心再如何浮动,也只能对大清一从到底;
且额驸乌尔衮彻底掌控巴林部的底气又多了一分,对巴林部完全内附大清是极其有利。
太后叹道:“你能想得这般通透就好,哀家应你所求,嘉瑗的婚事哀家还是能说上话的,但终究嘉瑗是老四的孩子,你得和老四家的通气,宣妃那儿,你也得走一趟。”
荣宪大喜过望,当即抹了泪叩头谢恩,“孙女谢皇玛嬷恩典,谢皇玛嬷体谅。”
暗自斟酌了一下腹稿,转而又聊起了三弟妹和四弟妹,“不瞒皇玛嬷,四弟妹那儿,孙女已经托三弟妹替布琳美言了。”
太后眉眼弯弯,激动道:“老三家的,和老四家的和好了?”
“多亏了爱兰珠这孩子,成婚没多久便有了身孕,这消息一传来,她们就喜滋滋地相约去甘露寺礼佛去了,说是要给爱兰珠肚子的孩子请长明灯,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好,好,好,这孩子是有几分运道的。”太后高兴一连说了三个好,似是想起了什么,眉宇间有些忧愁,“唉,五月巡幸塞外倒是能去瞧瞧,只是这孩子生产时……没个亲厚家人陪着,怕是难免忧思多虑、心下悲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