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龙回想起在“鲲鹏一号”科考船在环太平洋的那次航程中,一次意外的突发海上风暴让参加那次航行的科考队员们记忆犹新。那天晚上,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暴雨席卷而来。瞬间海浪汹涌澎湃,猛烈地拍打着科考船巨大的船身,并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全体人员请注意,马上进入紧急状态!”
当时的沈龙立刻通过广播下达了紧急工作命令,并快速传遍了整艘科考船舶。科考队员们迅速行动起来,按照应急预案进行了各项紧急应对工作。船员们加固了船上的设备,确保它们不会被狂风巨浪掀翻冲走;科考队员们则紧张地记录着各种气象数据,为后续的气象分析提供了非常详细重要的科学数据依据。
在那一场海上突发的自然风暴中,“鲲鹏一号”展现了出色的抗风浪能力。它像一头顽强的巨兽,在狂风暴雨中稳稳地挺立在海面上。经过一夜的奋战,科考队员们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阴云渐散,灰白的浅云浮现天空,不久后,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灰白的薄云远洒在海面上时,风暴已经远远离开了这片海域,海面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在经历那场风暴后,科考队员们更加珍惜每一次的航行机会。他们知道,海洋是神秘博大的,也是充满挑战的。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要面对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还要克服种种困难和工作挑战。但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些挑战,才让他们不断成长,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在砥砺前行中逐渐成为优秀的海洋科学工作者。
在阿留申群岛公海的航行过程中,“鲲鹏三号”沿途还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涵盖了海洋生态、气候变化、地球物理等多个领域,旨在揭示这片神秘海域里所隐藏着的大自然奥秘。
在一次深海探测实验中,“鲲鹏三号”综合利用船载先进的中微子深海探测设备和声呐系统,对海底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深度扫描。探测设备发出的中微子波和声波信号,穿透海水,反射到船上的综合接收器中。通过分析这些信号,科考队员们能够快速地绘制出详细的海底地形图,从而了解到这片海域海底复杂的地质结构和海洋生态环境。在这个群岛周边海域中发现有古代的沉船遗迹被深深地埋没于百米深的沉积物中,还有一些二战时沉毁的某些国家的一些飞机和各类战舰残体静寂地沉埋在深海淤泥物和大型海洋生物的尸骸下,默默无声地诉说着二战时曾经发生在这个群岛上空和海域那场太平洋战争中那些惊心动魄血雨腥风的惨烈战争故事。阿留申群岛战役是发生在太平洋战争时期中的一场“被迷雾笼罩”的战役,其海战虽然不如中途岛激烈,但通过切断日军补给和战略牵制,加速了日本在太平洋的溃败。以科曼多尔海战作为关键节点,展现了传统舰炮战术在恶劣环境下的局限性,也凸显了情报与天气对现代海战的影响。阿留申群岛这场战役是太平洋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军在中途岛战役期间发起的佯攻行动之一,主要集中在1942年6月到1943年8月,但最终演变为一场独立的战略争夺。
1942年6月日本发起中途岛战役(MI作战)的同时,又执行了代号为AL作战的佯攻计划,意图通过占领阿留申群岛西端的阿图岛(Attu)和基斯卡岛(Kiska),分散美军兵力,并为后续威胁阿拉斯加及北美西海岸铺路。当时日军北方舰队由细萱戊子郎中将指挥,包含2艘轻型航母(“隼鹰”和“龙骧”)、3艘重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11艘驱逐舰及运输船队。1942年6月3号到4号日军开始发起进攻阶段,日军以“隼鹰”和“龙骧”号航母为空中主力,对美军荷兰港(Dutch Harbor)发动空袭。美军凭借雷达预警和防空火力拦截,击落多架日本战机,但岛上油库和部分设施被炸毁。日军一架零式战斗机被击落后迫降在阿库坦岛,后来被美军缴获并进行了研究,为后续破解“零战神话”提供了重要情报。占领阿图岛与基斯卡岛1942年6月6日日军没遇到抵抗就占领了阿图岛和基斯卡岛两个岛屿,但战略意义有限,反而因补给困难陷入了被动。
美军在1943年发起反攻,目标是收复被日军占领的阿图岛和基斯卡岛。此阶段的战斗包括1943年3月的科曼多尔海战和随后的登陆作战。
1943年3月26日发生的科曼多尔海战是阿留申战役中唯一一次大规模海战。美军舰队(包括重巡洋舰“盐湖城”号、轻巡洋舰“里士满”号及4艘驱逐舰)与日军舰队(4艘重巡洋舰、4艘驱逐舰)在科曼多尔群岛附近海域遭遇。双方在浓雾中展开炮战。美军“盐湖城”号受到重创,由于日军误判美军有空中支援而主动撤退,导致阿图岛日军失去了补给。此次海上遭遇战日军没能完成补给任务,美军虽然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切断了日军对岛屿的补给支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