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赫德岛(Heard Island)航行到奥森站(一般指澳大利亚的凯西站,Casey Station ,位于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 ,常被简称为奥森站)的海上航行会经历多种复杂的海洋自然状况,在气象状况方面,这一段海域有强风,由于这一带海域常年受到极地东风带和西风带影响,风力强劲。故而经常会出现时速超过 50 节(大约 93 千米/小时)的大风天气,在冬季更为频繁和剧烈。强风会导致海面波涛汹涌,严重影响船舶航行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此外还会遇到低温,该区域平均气温比较低,尤其是在冬季,气温可以下降到零下 20℃甚至更低。低温不仅对船员的生存和工作环境构成了挑战,还可能导致船上的设备和物资出现冻结、损坏等问题。
此外,在这片海域航行可能还会遇上降雪与雾天。如果在航行过程中遭遇到频繁的降雪天气,大量的积雪会堆积在甲板上,增加船舶重量并影响视线。同时,由于冷暖空气交汇等因素,该海域也容易出现大雾天气,导致海面上能见度极低,给船舶导航和避碰带来极大困难。
在海况状况方面,会有巨浪,由于受到强风作用以及南极大陆周围复杂的地形影响,这里容易形成高达数米甚至十几米的巨浪。这些巨浪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可能对船舶结构造成损伤,威胁船舶的安全。
另外还有冰山与碎冰存在,在靠近南极大陆的海域存在着大量冰山,它们体积巨大,有的露出水面部分就高达数十米,水下部分更是庞大并且形状不规则。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碎冰漂浮在海面上,形成了冰区。船舶在航行时需要时刻警惕冰山的碰撞风险,穿越冰区时也会受到碎冰的阻碍,增加航行难度和燃料消耗 。
此外,这片海域还存在海冰,冬季时,该海域海水凝冰范围会显着扩大,厚度可以达到数米。海冰的存在限制了船舶的航线选择,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航道完全被封锁,船舶无法通行。故而选择在南极夏季进行海上科学考察时节非常适宜。
在海洋生态状况方面,这里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虽然环境恶劣,但这一带海域依然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生活着大量的企鹅、海豹、鲸鱼等动物。在航行过程中,有机会能够观察到这些海洋生物在海上活动、觅食的场景 。
十一月底的赫德岛四周海域已渐渐进入到夏季,随着温度的回暖海上的海冰已经渐渐消融了,中国极地科考船“东方红极地十号”以十八节航速行驶在离赫德岛六十海里的公海区域中,潜龙伫立在高高的了望台上和安全导航员密切观察着海面四周的状况。
李旭扬带领着无人科考设备部门的成员们埋头专心致志地操作着无人飞机、无人深潜航艇和一些各种类型的专用深潜智慧机器人遨游在海底各处,搜寻着海中的科考对象物。
“沈队长,无人机发现左前方五千米海域有一群虎鲸正在游觅捕食。…”
李旭扬通过身上的联络智能通讯系统向了望台上的潜龙汇报着。
虎鲸(学名:Orcinus orca),又称逆戟鲸或杀人鲸,是海豚科中体型最大的物种,具有显着的外貌特征,在体型与颜色外观上成年虎鲸体长可以生长达到8-10米,体重大约9吨。其身体呈现出流线型,黑白两色分明,背部为黑色,腹部为白色,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其背鳍高而直立,成年雄性的背鳍尤其显着,高度竟然可以达到1-2米高,呈现出三角形,而雌性的背鳍相对于雄鲸则比较小。虎鲸的头部略圆,没有突出的吻部,鼻孔位于头顶的右侧,通过活瓣控制着呼吸。它们的牙齿分布是上、下颌每侧有10-12枚圆锥形牙齿,锋利并且适合捕食。
虎鲸在社会行为上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它们通常是以家族为单位展开活动的,成员们之间是通过声音交流、身体接触等方式保持着紧密联系。家族内部结构稳定,有些群体甚至能够延续数代。
虎鲸是顶级掠食者,食物包括鱼类、海豹、海豚甚至其他鲸类。它们善于群体合作捕食,例如利用尾巴制造巨大浪花来围捕鱼群,或通过团队合作猎杀大型猎物。
虎鲸的迁徙范围广泛,常根据季节变化在不同海域觅食和繁殖。赫德岛附近海域因其拥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而成为虎鲸的重要觅食地。
虎鲸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物种,虎鲸作为海洋食物链的顶端捕食者,其种群数量和健康状况可以反映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其次,在社会行为研究上,虎鲸复杂的社会行为和声音交流被认为是动物界中文化现象的体现,为研究动物社会学提供了重要案例。再次,在气候变化监测方面上,虎鲸对环境变化敏感,其迁徙和觅食模式的改变可以用来监测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