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部队更好地适应战场条件,左宗棠亲自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士兵们每天要进行长距离行军和高强度战斗演练,磨炼体能的同时,也加强了战术配合。
左宗棠还对军队的后勤保障投入了极大的心血。为了让部队能够在茫茫戈壁中持续作战,他组织了庞大的驼队,负责运送粮草、军械和水源。
左宗棠对士兵们的生活细节也十分关心。为了增强部队的凝聚力,他还在军中设立奖惩制度,重奖那些表现优异的士兵,以鼓舞士气。
从人员到装备,从训练到后勤,左宗棠用尽一切手段,打造了一支无可匹敌的现代化大军。这支军队不仅是当时清朝最强大的武装力量,甚至被西方列强评价为“可与欧洲军队媲美”的精锐之师。
正是凭借着这支军队,左宗棠拉开了收复新疆的恢弘序幕。这支铁血强军如同一道闪电,刺破了新疆上空的阴霾,为清朝赢得了一个绝地反击的机会。
惨烈的玛纳斯之战:胜利中的伤痛
1876年,左宗棠的西征军队在连战连捷中迎来了战争的一个关键节点——玛纳斯之战。
1876年初,总兵冯桂增和名将额尔庆额率领部队抢先向玛纳斯北城发起进攻。他们打得非常顺利,清军很快斩敌三百余人。
然而,胜利的喜悦未能持续太久。为了争抢战功,两位将领贸然推进,没有与负责策应的徐学功部队协同作战,导致清军被敌军包围,并遭到猛烈炮击。
冯桂增在混战中壮烈牺牲,额尔庆额带着残部狼狈撤退。这场鲁莽的突袭,不仅未能攻下玛纳斯,反而让清军损失惨重。
第一次攻城失败后,清军吸取了教训。
总兵孔才和徐学功迅速调整战术,再次向玛纳斯北城发起进攻。这一次,双方配合默契,进展比预期更为顺利。敌军因承受不住清军的猛烈攻势,弃城而逃。
玛纳斯南城是敌军的核心防线,这里不仅集结了大批精锐部队,还设有众多炮台和坚固的防御设施。
清军指挥官金顺带领主力部队发起猛攻,以火炮轰击城墙。然而,敌军在城墙后顽强抵抗,密集的炮火和乱箭如雨点般倾泻而下,攻城部队死伤惨重。
总兵李大洪、熊佑林接连战死,数百名士兵在城墙下倒下。面对如此惨烈的场景,金顺不得不下令暂时撤退,以保存实力。
数日后,清军发起第二轮进攻,这一次采用了侧翼偷袭的战术。
然而敌军早有准备,他们不仅强化了城墙防御,还利用高地优势居高临下发动反击。
清军副将胡辉群在冲锋中壮烈牺牲,士兵死伤人数再创新高。这一次,清军损失惨重,却依然未能攻下南城。
意识到正面进攻的难度,左宗棠决定调派援军增援。着名将领董福祥率领部队赶赴玛纳斯战场,迅速加入战斗。
在增援部队的配合下,金顺再次组织全面进攻。然而敌军的抵抗仍然极为顽强,街巷之间充满了血腥的拉锯战,死伤者的惨叫声不绝于耳。
这一阶段的战斗持续了数月之久,清军屡次进攻,敌军却始终不肯投降。直到敌军粮尽援绝,南城才终于出现崩溃的迹象。
金顺抓住这一机会,发动了最后一轮总攻。城内残存的敌军试图突围,却被清军围追堵截,大部分人丧命于乱军之中。南城终于被攻克,玛纳斯之战以清军的胜利落下帷幕。
战斗中,共有六位总兵壮烈牺牲,包括冯桂增、李大洪、熊佑林等,他们都是清军的顶梁柱。此外,还有数十名高级军官战死沙场,士兵死伤更是难以计数。
这些牺牲让整个清军上下都深感痛心,却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完成收复新疆大业的决心。
北疆平定后的收获与代价
随着玛纳斯之战的胜利,左宗棠率领的清军在北疆的战场上取得了至关重要的突破。
敌军在北疆的主要据点相继陷落,清军一路高歌猛进,将阿古柏在北疆的势力彻底肃清。
这场胜利并没有让西征轻松多少,胜利的背后是无数将士的鲜血,是清政府巨大的财政负担,也是无数将领因战死沙场而空置的职缺。
北疆的胜利让清军士气大振。左宗棠决定乘胜追击,尽快结束北疆的战斗。他派遣刘锦棠率领主力部队,在玛纳斯之战后的一个月内快速向乌鲁木齐发起进攻。
乌鲁木齐战役的展开出乎意料地顺利。刘锦棠率部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乌鲁木齐。清军在此缴获了大量粮草、武器和物资,为后续战事提供了强有力的补给支持。
在玛纳斯和乌鲁木齐两场战役中,清军损失了数千名士兵,其中包括多名高级将领。
那些战死的将士中,许多人本应是左宗棠实现未来规划的重要依仗,他们的牺牲让清军的实力和士气都受到了影响。
更为沉重的是,北疆战事的高昂费用几乎耗尽了清政府的财力。仅在粮草运输上,清军每年就需耗费近200万两白银,这还不包括军饷、武器采购和其他开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