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织工艺也是柏庄村的传统技艺之一。过去,村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纺车和织布机,妇女们自己纺线、染色、织布。使用的染料多来自植物,如槐花染黄色、紫草染紫色、核桃皮染棕色等。织出的土布厚实耐用,图案朴素大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今,虽然机制布已取代了土布,但村中仍有一些老人保持着这一传统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柏庄村的传统美食制作技艺。村庄特产的"柏家豆腐"以其独特的风味闻名周边。制作工艺讲究选用当地优质黄豆,采用石磨磨浆、卤水点制的方法,做出的豆腐质地细腻,豆香浓郁。另一特色是"柏家香肠",选用本地黑猪肉,配以祖传香料配方,经过腌制、灌肠、晾晒等工序制成,风味独特,远近驰名。
五、有趣好玩的民间传说与信仰
柏庄村有着好多充满神秘色彩的民间传说呢,这些大家口口相传的故事,展现了村民们对自然和历史的特别认知。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卧虎山的传说”啦。听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只白虎因为犯了天条,就被惩罚下凡间,变成了一座山来守护这个地方。山上的“虎乳泉”呀,据说是白虎的乳汁变的呢,能治好各种各样的病。村民们都说,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有日本兵想要破坏山泉,结果突然就狂风呼呼地吹,沙子石头到处乱飞,把日本兵吓得屁滚尿流,赶紧逃跑啦。
还有一个特别流行的故事是“柳溪河的龙女”哦。传说河底住着一个龙女,她喜欢上了一个姓柏的青年,就变成人形和他成了夫妻。后来因为身份暴露了,没办法只能回到龙宫去,走的时候留下了一个预言:只要村民们好好对待河流,河水就会一直滋养着村庄。所以呀,柏庄村从古代开始就有保护河流的传统,从来都不会往河里倒脏东西,每年端午节还会举行祭河的仪式呢。
村庄的信仰体系融合了儒释道三教和民间信仰。村东的"文昌阁"供奉着文昌帝君, 是村民祈求学业有成的场所;村西的"观音庙"香火旺盛,特别是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村民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村南的"土地庙"虽小但地位重要,每逢初一十五,村民都会来此烧香,祈求土地爷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祖先崇拜在柏庄村的信仰中占据核心地 位。柏氏祠堂不仅是家族历史的见证,也是精神信仰的中心。每年冬至日,全村柏氏族人会在此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诵读祭文,缅怀先人。村民相信祖先的灵魂会保佑后代 平安昌盛,因此对祖先的祭祀极为重视,形成了"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
村庄还有一些独特的禁忌和迷信。比如建房时要请风水先生看方位,大门不能正对路口;孕妇不能参加婚礼或丧礼;听到猫头鹰叫是不祥之兆等等。这些禁忌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反映了村民趋吉避凶的心理和对 未知世界的敬畏。随着教育普及,这些迷信观念已逐渐淡化,但仍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记录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村庄的"求雨"仪式。在干旱年份,村民会组织求雨活动,由村中长者带领,抬着龙王神像巡游村庄,然后到柳溪河边设坛祭祀,祈求降雨。仪式中要诵念专 门的求雨经文,并有特定的舞蹈动作。虽然现在有了水利设施,但这一传统仪式仍作为文化遗产被保留下来,成为村庄独特的文化景观。
六、名人轶事与红色记忆
柏庄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虽平凡却孕育出众多杰出人物,留下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轶事。清朝嘉庆年间,村中诞生了一位举人柏明远,他官至知州,清正廉洁,如同一棵挺拔的青松,深受百姓的敬仰和爱戴。致仕回乡后,柏明远慷慨捐资修建了村塾,亲自教导村中子弟,犹如辛勤的园丁,培育出无数人才。他留下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对联,宛如一面旗帜,至今高悬在柏氏祠堂,成为激励村民的村训。
民国时期,村中的柏大勇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武术大师,他精通洪拳和长拳,犹如蛟龙出海,虎啸山林。他开设武馆授徒,始终强调“习武先习德”,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弟子们前行的道路,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弟子。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义无反顾地带领弟子投身八路军,在无数次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如猛虎下山,立下赫赫战功。村中至今流传着他孤身一人勇夺日军机枪的英勇事迹,成为村民们口口相传的传奇佳话。
柏庄村拥有着光辉灿烂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村庄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是八路军鲁东南游击队的重要活动基地。许多村民如同勇敢的地下工作者,秘密为游击队运送物资、传递情报。村中的柏志刚烈士,更是革命的先驱,他是当时的地下交通员,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捕,却宁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他的故居如今已被开辟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供后人瞻仰学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