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柏庄村有四十多名青年参军入伍,其中八人牺牲在战场上。村东的烈士陵园安葬着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每年清明节,村民和学校师生都会前来扫墓祭奠,缅怀先烈。陵园内的纪念碑上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诉说着村庄的红色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柏庄村也涌现出不少建设标兵。上世纪五十年代,村党支部书记柏建国带领村民兴修水利,将旱地变为水浇地,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改革开放初期,村民柏向华率先承包果园,引进新品种,成为当地有名的果树专家和致富带头人。
近年来,柏庄村在外工作的人士中也出现了不少杰出代表。如现任某大学教授的柏学文,是国内外知名的农业专家,虽身在城市,但心系家乡,经常回村指导农业技术;在北京创业成功的柏胜利,捐资修建了村文化广场和老年活动中心,回报桑梓。这些人物的事迹被编入村志,激励着年轻一代奋发向上。
七、饮食文化与特色物产
柏庄村的饮食文化可谓是别具一格,它巧妙地融合了鲁菜的精湛烹饪技艺以及本地丰富物产的独特优势。这个村庄的传统饮食习惯以面食为主,这主要得益于当地肥沃的土地,使得小麦产量颇为可观。
在众多面食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柏家大饽饽”。这种美食的制作过程相当考究,首先需要使用老面进行发酵,然后通过手工反复揉制,最后再用大锅蒸制而成。如此制作出来的大饽饽,个头硕大饱满,口感筋道有嚼劲,麦香四溢,令人回味无穷。每逢重要的年节或者红白喜事,村中家家户户都会精心蒸制这种传统面食,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除了面食,村庄的特色菜肴同样令人赞不绝口。其中,“柏家全羊汤”堪称一绝。这道菜选用的是本地的山羊,搭配上十余种精心挑选的香料,经过长时间的熬煮,使得汤汁呈现出乳白色,浓郁醇厚。而羊肉则保持了鲜嫩的口感,毫无腥膻之气,还具有温补身体的功效,让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温暖和滋养。
另外一道名菜则是“柳溪河鱼炖豆腐”。这道菜选用的是柳溪河中新鲜捕捞的鱼儿,与村庄自制的豆腐一同炖煮。炖煮过程中,鱼肉的鲜美与豆腐的嫩滑相互交融,使得整道菜的味道更加丰富多样。最终呈现出来的汤汁鲜美无比,鱼肉鲜嫩可口,豆腐则充分吸收了汤汁的精华,变得十分入味,成为了招待贵客时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
柏庄村的传统小吃种类丰富。春季有榆钱饼、槐花饼,夏季有凉粉、捻捻馔,秋季有地瓜枣、糖酥煎饼,冬季有油茶、粘糕等,顺应时令变化。"柏家糖瓜"是村中特有的冬季零食,用小米和麦芽糖熬制而成,酥脆香甜,具有暖胃功效,曾是孩子们最期待的年货之一。
村庄的物产资源丰富多样。农业方面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地瓜等粮食作物和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近年来,村中大力发展果树种植,形成了以苹果、大樱桃为主的特色果业。特别是"柏家红富士"苹果,因当地昼夜温差大,糖分积累高,口感脆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林业方面,柏庄村周边山岭种植了大量柏树、松树等树种,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提供了木材资源。村集体林场还发展了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和食用菌,增加了村民收入。柳溪河沿岸的湿地生长着茂盛的芦苇和蒲草,为传统草编提供了优质原料。
畜牧业也是柏庄村的传统产业。村民素有养羊、养猪、养鸡的习惯,形成了"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村中特有的"山地黑猪"肉质鲜美,是制作传统腊肉和香肠的上好原料。近年来,一些养殖大户还引进了波尔山羊等优良品种,进一步提高了养殖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柏庄村的水资源。柳溪河不仅提供了灌溉水源,河中的沙石也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卧虎山上的"虎乳泉"水质清冽甘甜,富含矿物质,被村民视为"神水",常年取用此水泡茶做饭,相信有延年益寿之效。如今,这眼泉水已被开发为瓶装水,成为村庄的特色产品。
八、教育传统与文化传承
柏庄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之光。早在清朝中期,村中便设立了私塾,犹如一座知识的灯塔,照亮了村中子弟读书识字的道路。柏氏祠堂内,一块“义学田”碑犹如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族人捐田兴学的动人故事。这种耕读传家的风气,恰似春风化雨,滋润着柏庄村的每一寸土地,使得柏庄村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众多的读书人,彻底改变了普通农家子弟的命运。
民国时期,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在村中崛起,国文、算术等课程如同一股清泉,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当时任教的柏老师,毕业于师范学校,他的思想如同一束明亮的光,照亮了学生们前行的道路。他不仅传授文化知识,更向学生传播进步思想,犹如一位引路人,引领着学生们走向革命的道路。村中老人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虽生活如苦酒,但家长们却千方百计送孩子上学,坚信“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这信念如同燃烧的火炬,照亮了孩子们的未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