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峰上,不知多少修道之人在此苦等,想要一睹玄女真颜。
有人说她居于九霄云外的玄都玉京,世人难以企及;有人说她性情高傲,不愿收徒;
还有人说她早已遁入太虚,不再过问人间之事。可这些传言,又有几分是真?
青云峰巅,一位身着素衣的道人正在打坐。
他身前摆着一卷古书,上面记载着关于九天玄女的种种传说。
书中说她精通天地玄机,握有无上道法,可千百年来却从未收过徒弟。
这位道人名叫张玄清,已在此苦修十载。十年来,他目睹无数人来此求道,又失望而归。
他常常思索:难道真的无人能够成为玄女弟子吗?为何千百年来,她从不收徒?
张玄清生于唐朝贞观年间,自幼与众不同。
五岁能诵《道德经》,十岁通晓诸子百家,十二岁便能与各地游学的道士论道。
可他始终觉得这些学问不过是皮毛,内心渴求真正的大道。
十五岁那年春日,他在家中藏书阁整理古籍,意外发现了一卷泛黄的竹简。
竹简上记载了许多关于九天玄女的传说。相传她是上古大神,精通天地玄机,掌握着无上道法。
她居于九霄云外的玄都玉京,世人难得一见。更让人惊叹的是,千百年来她竟从未收过徒弟。
虽有无数修道之人前去求法,却无一人成功。
这个传说深深吸引了张玄清。那些普通的修道之法,他早已烂熟于心。
唯有玄女的道法,才是他真正向往的。于是他暗自发誓,一定要拜入玄女门下,习得大道。
当他向父母表明心迹时,父母却极力反对。
"孩子,你可知道多少人想拜玄女为师?可千百年来,可曾听说谁成功过?"父亲苦口婆心地劝道。
母亲也说:"求道之路漫漫,何必非要选这最难的一条?不如跟着城里的道观学习,也能成就一番道业。"
可张玄清心意已决。他知道寻常道法已经无法满足自己的求道之心,唯有玄女真传,才是他毕生所求。
于是在一个月圆之夜,他留下一封书信,独自来到了青云峰。
相传这座山峰终年云雾缭绕,是通往玄都玉京的必经之路。
每到夜晚,山顶常有异光闪现,据说是玄都玉京的光华映照人间。
来此求道的人络绎不绝,可最终都空手而归。
来到青云峰的第一年,张玄清就见识了各种各样的求道者。
有带着重金美玉来的富商,声称愿意散尽家财只求一朝得道;
有持着圣旨来的官员,说是奉命寻访仙人,要请玄女下凡济世;
更有展示绝世武功的高手,扬言要以绝顶武学换取道法真传。这些人来时信心满满,离去时却都垂头丧气。
张玄清在山上搭建了一间简陋的茅屋,开始了他的苦修生涯。
他每日打坐诵经,炼气存神,只吃山中野果,喝溪中清水。
第三年时,他已经能够做到辟谷,不食五谷依然精神矍铄。
第五年时,他修得御风之术,能够在山间来去自如。第七年时,他更是领悟了天地造化,能够呼风唤雨。
然而这些神通在他看来都不过是修行路上的小道。
他始终记得竹简上所说,玄女真人掌握的乃是无上大道。这些小术小法,又怎能与之相提并论?
于是他继续苦修,从不懈怠。十年间,他见证了无数求道者的到来与离去。
有人只待了一日就悻悻而归,有人坚持了一年也不得其法。唯有张玄清始终如一,日复一日地修行。
渐渐地,山下的人们都说青云峰上有个痴人,为求道竟然废寝忘食十年之久。
张玄清却不以为意。在他看来,既然玄女真人千年来都不曾收徒,必定有其深意。
或许正是在考验世人的道心,看谁能真正明白大道的真谛。
一日,他正在茅屋中打坐,忽然听见空中传来悠扬的钟声。
这钟声与寻常不同,似乎穿透了层层云雾,直达九霄。
抬头望去,只见云雾中隐约出现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殿前立着一位白衣女子,仙姿绰约,不似凡尘中人。
"玄女真人,弟子张玄清,历经十载苦修,只为求见真人一面,恳请收我为徒!"张玄清恭敬叩拜。
白衣女子微微一笑:"你说你修行十载,可知我为何千百年来都不收徒?"
张玄清摇头:"弟子愚钝,请真人明示。"
"且随我看几个场景。"白衣女子轻轻挥袖,顿时云雾翻涌,眼前景象变幻。
就在这时,云雾翻涌中忽然传来一阵刺耳的破空之声。只见一道紫气横贯长空,直冲云霄。
紫气之中,隐约可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若隐若现。
殿前石阶上,突然浮现出三道光影,每一道都散发着不同的气息——
一道温暖如春,一道清冷如月,一道深邃如海。
白衣女子看着这三道光影,眼中闪过一丝追忆之色:"千年来,能入我眼者仅此三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